而在大寧的寧王府內,朱權正端坐在書房的書桌前,手中拿著那份來自京城的詔書,也正與他的賓輔一同商議著應對之策。
朱權的眉頭微皺,似乎對這份詔書中的表達有些不滿,但他的語氣卻顯得頗為平靜:“這京城,本王實在是不愿回去的。然而,若不回去,恐怕朝廷會誤認為本王也是那叛逆之徒。先生們,依你們之見,本王應當如何行事呢?”
他的目光掃過在座的賓輔與手下的護衛將領,這些人除了有他的智囊,還有和他一同戍邊的武將,對朝廷的局勢和政治風云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然而,朱權的臉上并沒有流露出絲毫的焦急,反而透露出一種輕松的神態。
事實上,朱權對于是否應詔回京,心中早已做出了決定。他深知其中的利害關系,畢竟他目前的實力在眾多藩王中可謂是較為強大的。
他不僅手握五萬護衛精銳,這些士兵都是經過嚴格訓練、裝備精良的,而且還有朵顏三衛這樣的蒙古騎兵投靠過來,共有三萬之眾。如此一來,他總共能夠調動八萬的兵馬,這無疑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朱權心里很清楚,如果他就這樣空手回到京城,恐怕就再也沒有機會回來了。所以,當他開口詢問賓輔們的意見時,其實他自己早已拿定了主意——這個京城,絕對不能回。
然而,實際上在場的眾人對于朱權是否應該返回京城,各自有著不同的出發點和考慮,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絕對不能讓朱權回京。這一觀點與朱權本人的想法竟然不謀而合。
“殿下所言甚是,這京城絕對不能回啊!”賓輔緊接著說道,“殿下在眾多藩王之中,實力堪稱強大。若是回京,豈不是如同自投羅網一般?而且如今殿下的母妃已被岷王殿下成功救出,朝廷中便沒有了可以牽制殿下的掣肘。倘若朝廷因此怪罪下來,殿下完全可以借口邊關蒙元勢力頻繁襲擾,無法抽身回京,以此來拒絕朝廷的要求。”賓輔的這番話,將當前的形勢分析得十分透徹。
然而,在場的武將們雖然也不希望朱權回京,但他們的想法卻與賓輔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另一個層面的考慮。畢竟,這里面寧王的親兵護衛將領,實際上他們都是曾經跟隨朱棣一同打天下的人。
他們這些將領,原本是寧王朱權在就藩之時,從朱棣那里劃分過來的。也就是說,這些將領實際上都是朱棣的舊部。如今,若是朱權要回京,這就讓他們心里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他們心里很清楚,如果朱權真的回京了,那么他們很可能會被并入周圍朝廷直管的州府,甚至有可能被征調去攻打北平,去攻打他們曾經的老領導朱棣。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不情愿的事情。
畢竟,他們與朱棣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和感情。即便不能去幫助自己的老領導,至少也不希望對他兵戎相向。所以,眾人心中都充滿了矛盾和無奈。
就在這時,眾將領紛紛附和道:“是啊,殿下,這要是回了京,恐怕就再也難以回來了啊。”
朱權看到在場的眾人想法如此一致,心中不禁感到十分欣慰。于是用力地拍了一下桌案,說道:“好,那就這么定了!先生,你現在就去信給朝廷,本王便是要在這大寧,坐山觀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