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洲乃長江之中的沙洲,位于建康西南不到三十里,向為屯兵之地。
咸和三年(328)蘇峻之亂,陶侃等入援建康,諸將舟軍四萬,次于蔡洲。
此時此刻,洲岸停泊著四五百艘戰艦,橫列江面,其中不乏龐然大物的樓船,旌旗遮空,士卒威武雄壯。
不過東北江岸上,北府軍氣勢絲毫不弱,沿江設壘,甲光蔽日。
十年之前,這兩支人馬還同仇敵愾,一同對付氐秦大軍。
轉眼間就刀兵相向,成了你死我活的對手。
“劉牢之一匹夫爾,乃下品寒門,時無英雄,方使豎子成名,靈寶可率五千舟師,奔襲上游瓜步,直取建康,司馬道子定令劉牢之馳援,某率麾下精銳趨后掩殺之,定可破劉牢之二十年聲名!”
楊佺期出身弘農楊氏,連將江左高門都沒放在眼中,自然也看不上劉牢之。
他提出的這條計策,成功的可能性極大。
掌握了長江制水權,便可隨意進出,而從瓜步南渡,則繞過了石頭城,擊敵之虛。
劉牢之在新亭的防守也就沒有意義,必將疲于奔命,到時候楊佺期就有了破敵的可能。
只是桓玄卻用一種看白癡的眼神看著他,桓家頂上去,承受北府軍的攻擊,讓他在后面坐收漁利,桓玄不知道他腦子中是怎么想的。
這種破計策也好意思開口。
王恭已經死了,司馬道子的地位已經穩固,而桓玄已經得到他最想要的東西——兵權。
如今只差朝廷的一道詔令。
再打下去其實沒有多少意義。
與北府軍兩敗俱傷,便宜的只能是司馬道子。
“楊將軍稍安毋躁,仗不是這么打的,北府軍成名已久,沒必要分個你死我活,我若所料不差,朝廷不日便會有詔令傳來。”
桓玄肥胖身軀斜倚在欄桿上,意氣風發。
“北府軍何懼之有?依我看,他們已經懈怠,我軍順流而下,直撲建康,勝算極大!”
楊佺期是一個合格的將領,卻不通權謀,更不清楚江左的權力格局。
真殺入建康,就成了王敦、蘇峻之流。
即便控制了朝廷,轉眼便會被士族門閥群起而攻之。
當年桓玄之父桓溫深知其中道理,死活不肯入建康。
而桓玄和楊佺期的兵力加起來也才一萬,連北府軍都解決不了。
“楊將軍真乃霸王復生也,區區劉牢之怎是對手,依我看,將軍當立即率本部人馬,殺上東岸,只取劉牢之首級,震懾天下!”
桓玄不再勸了,反而一個勁兒的鼓動。
楊佺期還沒有意識到,兩人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了轉變,一山不容二虎。
“好,我等立即上稟使君,一同出擊,擊潰劉牢之!”楊佺期眼神閃了閃,真要他沖上去直面北府軍,心中也無多少勝算。
殷仲堪手握兩萬精銳,駐扎在后面的蕪湖。
三方兵力加在一起足有三萬,是劉牢之的三倍之多。
而且西府軍戰力也不差,三方齊心協力,水陸并進,劉牢之也不是對手。
“楊將軍威武,你我這就聯名上奏殷使君,推將軍為前鋒,決戰劉牢之。”桓玄瞇著眼,滿臉狡黠之色。
楊佺期聽出他話中的嘲諷之色,冷哼一聲,“朝廷多少大事,便是爾等猶猶豫豫,方才一事無成,當年汝父北伐,兩次大敗,便是此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