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軍在泗水一線上布置了七八萬兵馬,還多是騎兵。
后勤壓力極大,現在是春天,他們沒有耕種的跡象,全靠從兗州諸地輸送糧食,能撐多久還不一定。
劉道規當即下令屯田,就在東岸上種上豆菽、莼菜、粟等生長周期短的作物,擺出一副長期對壘的架勢。
還讓曹霽去瑯琊、下邳、廣陵等地購買糧食。
淮南之地,自古便是糧倉,即便朝廷不怎么打理,也比戰火滔天的北國強上許多。
而且土地人口掌握在士族豪強手中,從未斷過耕種,手上捏著大量糧食。
曹霽也算蘭陵地頭蛇,這兩年更是風生水起,在淮水兩岸有些名聲,士族也許看不上他,但豪強一定會給些面子。
還有瑯琊郡,這兩年在劉穆之治理下早就恢復了生機,成了淮北的糧倉。
所以短期內,劉道規根本不用為糧食發愁。
而只要拖到對面糧草不濟,就是反攻之時,到時候劉道規要的不僅僅一個高平郡……
兩岸就這么一天天的耗著。
一時片刻打不起來,劉道規干脆巡查了周圍春耕。
田間地頭插著旗幢,男女老少齊心協力,一起在田間地頭上忙碌。
與前兩年什么都靠一雙手相比,今年多了耕牛、騾車,農具也都是鐵坊新打造出來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重活累活都是青壯干,老弱播種、施肥、修渠、引水。
八幢能讓眾人齊心協力,有規劃的耕種。
尤其是那些屯長、什長、伍長,原本就是負傷退下來的低層軍官,精明強干,指揮有方。
泗水之東連綿的水田里面,很快就長滿了青苗。
田壟和水田連成一片,如同排兵布陣一般互相遞進,中間的小路只容一車通過,彎彎繞繞,與旱地上桑林相連,桑林又與水塘相連。
若是不知路徑,進去了很難繞出來。
對敵軍有一定的克制作用,騎兵的馬蹄踩進水田中,很難拔出,速度優勢也就沒了,只能成為步卒的靶子。
“這是何人所為?”劉道規大為驚嘆。
一個屯長連忙回應:“劉縣尉!”
劉廣之、毛德祖、王元德、王仲德、劉鐘身上還掛著從九品的濁官。
劉道規心中一喜,劉鐘這幾年成長飛快,已經能獨擋一面了,尤其擅長治理。
蘭陵、魯郡的庶務基本是他與王元德操持。
有了這些田地,劉道規心中有底了,己方已經立于不敗之地。
只要不出錯,這場大戰的勝負應該沒有什么懸念。
泗橋那邊有王元德、檀道濟在,慕容隆一直都是龜縮狀態,短期內不會出什么問題,劉道規遂下令奴隸和青壯返回平陽城待命。
既然正面戰場上無法突破,那就拼內力拼糧草,拼內部的動員能力和動員效率。
這種節奏反而更適合劉道規一些。
正面決戰,即便燕軍大不如前,也不是那么好對付的,傷亡必然小不了。
劉道規積累這些家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