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種粗疏簡單的體制能用,華夏歷史上那么多的能人智士,肯定會將其發揚光大。
當初黃巾之亂時,張角設三十六方,每方設一渠帥,與八幢其實差別不大。
這年頭穩定性壓倒一切。
船小好掉頭,現在還能修正,再過上幾年,形成山頭,劉道規想改都改不了。
與眾人商議后,決定免除八幢,幢兵歸入建威中兵,治下之民,分軍戶、民戶、奴戶三級,都要種田。
軍戶賦稅最低,征兵時優先軍戶,遇上大戰,需要自備糧草軍械,隨同出征。
每年的十月、十一月軍事訓練。
民戶則歸各縣治理,按時繳納賦稅即可,也可從軍,但不需要每年兩個月的軍事訓練。
至于奴戶更簡單,種田打仗什么事都少不了他們,賦稅最重,但八年之后轉為民戶,有功之人直接升為軍戶。
幢戶采取自愿原則,改為軍戶或者民戶。
奴隸設為二十七屯營三牧營,負責蘭陵、魯、高平、任城四郡的屯田以及尼丘山的牧場。
建威軍府分騎軍、步軍、水軍。
毛德祖為騎兵督護,劉廣之為步軍督護,劉鐘為水軍督護,此外還有孟干之的斥候營。
督護只在戰時有指揮之權,平時無權調動軍隊。
跟以前一樣,隊一級就開始設置隊督,專門負責軍紀、士卒的思想狀況,不干涉軍官的訓練指揮,但可以直接向劉道規匯報。
如此一來,劉道規用制度保證了對軍隊的絕對指揮權。
這年頭軍權大于天。
司馬家南渡以后,一直維持這種半死不活的狀態,就是因為沒有兵權,以至于錯過了幾次北伐良機。
當然,任何問題都有其復雜性,司馬家偏安江左,除了兵權問題,還有司馬家得位不正,以及司馬家爛泥扶不上墻等等原因。
反正劉道規覺得,將來要北伐,就必須保證內部兵權的一致。
免去八幢,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阻力。
主要長期對軍戶的偏見。
魏晉軍戶比奴隸還慘。
很多幢民已經習慣了看旗號種田耕地,現在又改回去,讓他們大不習慣。
不過在軍吏的講解下,逐漸明白過來,他們的利益非但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也就無人反對了。
絕大多數幢戶選擇了軍戶,建威軍府的軍戶與朝廷的軍戶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不僅分田,每個月還有例錢,遇上大戰,還有殺敵建功。
劉道規也有意打造一個良家子軍功階層,給他們留一條上升途徑。
以制度保證治下的尚武之風,提升士卒的地位。
從古至今,武力代表一切,周秦兩漢,開疆拓土,橫掃周圍異族,劉道規個人覺得最根本的原因便在于尚武。
漢高祖殺白馬而盟誓:非劉不得稱王,非功不能封侯。
直接奠定了強漢的底色。
只是到了晉代,司馬家為了篡權,向士族門閥妥協,而代價,便是華夏的沉淪,以及胡人肆意的屠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