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泗這八十年里一向是南北的緩沖地,人口凋零,田地荒蕪,沒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營,根本起不來。
而天下的大形勢,絕不會給劉道規安心經營的時機。
所以決不能脫離北府,脫離江左。
“若無高兄之言,某幾自誤也!”劉道規心悅誠服的拱手一禮。
這年頭有兩支大旗,一是克復神州,另一個則是“匡扶”社稷,當年桓溫走的就是這一條路。
高珣還禮,“屬下一時妄言,將軍恕罪。”
“此非妄言,而是金玉良言!”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慕容垂百戰百勝,參合陂一戰,全都送回去了。
劉道規沉下心來,這兩年其實是自己發展的天賜良機。
燕國無暇顧及南面,朝廷也被桓玄和孫恩弄得焦頭爛額。
劉道規與王元德、高珣、戴耆之、曹霽幾人商議,定下招攬流民、開墾荒地、訓練軍戶、鼓勵生育、積蓄糧草五策。
讓毛德祖、檀道濟、劉鐘在北面樹起大旗,招撫流民。
王元德和戴耆之率奴戶繼續向北向西墾荒,無論種上點什么,也比荒著強。
如今治下軍戶有八千三百七十二戶,民戶一萬七千戶,奴隸三萬七千余口,大多數是俘虜,所有沒有成親。
既然要鼓勵生育,奴隸也不能不管。
劉道規直接下令軍府為他們匹配女人。
這年頭男少女多,女人到處都是,只要有一口飯吃,有個依靠,便不會挑三揀四。
奴戶有了軍功,一躍成為軍戶的比比皆是。
上升通道打開,下面的人也就沒什么怨言。
更何況劉道規治下的奴隸日子過的并不差,隔三差五,能吃上一頓白米飯,遇上重活或者大戰,還有肉湯喝。
這種日子,江東很多百姓都比不上。
奴隸們娶親成家,心就會定下來,不會想著逃跑。
境內無論生的是男娃還是女娃,軍戶每月一斗糧食的補助,民戶七升,奴戶五升,直至孩童五歲。
境內之民,男丁十六必須娶親,女十四必須嫁人,否則會服一個月的徭役。
淮泗歷來是糧倉,魏晉都有過大規模的屯田,水網體系發達,累稍加修整,幾乎每年都是豐收。
當年鄧艾在濟河論中口出狂言:五萬人輪種,每年能積余五百萬石,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上,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
每年五百萬石有些難,劉道規行輕徭薄賦之策,絕大多數糧食來自于奴隸,今年只積累了八十萬石。
有這些糧食,每個月一斗糧的補助小菜一碟。
隨著奴隸的增多,開墾土地越來越多,糧食產量還會增長。
劉道規也舍得用在百姓身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