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朝廷的詔令,劉裕猶豫了許久。
去西府任職,還有解散麾下人馬,任何人都會心有不甘。
劉裕血戰數年,方才積累了這些人馬。
“只要將軍一聲令下,我等誓死追隨!”沈田子沈林子兄弟對劉裕心服口服。
而他們也是最反感朝廷之人。
“他桓家當年也不過一寒族,未必就比我們強!”孟龍符也在勸。
剿滅孫恩這么大的功勞,朝廷非但沒有封賞,還降了官職。
軍將們早就一肚子怨氣。
這種事情也就桓玄做得出來。
當初司馬元顯在位時,還舍得封劉裕為下邳太守、建武將軍,一對比,桓玄連司馬元顯都不如。
劉裕一拍手,幾個劉氏子弟抬著十幾口大箱放在眾人面前。
“兄弟們跟著我這么多年,沒享過什么福,這些是我歷年積蓄,諸位兄弟拿去分了。”
“這如何使得?”向靖、蒯恩幾人不愿。
“先分了,過幾年安生日子,日后若有機會,咱們兄弟再重逢也不遲。”
“有將軍這句話,咱們兄弟便散不了,此生此世,我蒯恩只愿追隨將軍!”
“還有我!”
“還有我!”
眾將紛紛上前。
“能與諸位生死與共,我劉裕也算不枉此生了,諸位暫且回鄉,日后再聚。”劉裕滿臉不舍之色。
朝廷下了詔令,不得不從。
北面劉道規抗令保了孫無終,身為長兄的劉裕就要顧全大局。
眾人散去,劉裕一人坐在軍帳中發呆。
士卒雖然散了,但部曲還在,將近兩百人。
晉制,部曲相當于家奴,這些人依舊忠心耿耿。
“將軍,有故人尋來。”
“故人?讓他進來。”
過不多時,一人朗聲笑道:“多年未見,寄奴別來無恙乎?”
“何兄!”
來人正是劉牢之的外甥何無忌。
劉牢之死了,何無忌有機會跟著同宗何穆、何澹之投奔桓氏,但恩主司馬元顯坐罪被殺,其子司馬彥璋不到四歲,也被桓玄斬草除根。
何無忌思及舊主之恩,無顏轉投桓玄。
一番寒暄,何無忌不再遮遮掩掩,“三吳八郡空虛,憑將軍的威望,振臂一呼,響應者云集,某在京口舉義旗,建威將軍率淮泗大軍南下,一同匡扶司馬氏,討伐桓氏,必能勢如破竹。”
桓玄的勢力集中在昌江上游,三吳八郡因饑荒對其怨聲載道。
劉裕在此征戰數年,名聲和威望都不錯。
剿滅孫恩后,儼然北府第一將。
“何兄能來尋我,商議此等大事,是真把我當兄弟,然則三吳八郡已成丘墟,百姓十室九空,如何與西府精銳對抗?”
“實不相瞞,非我一人有此心,江左豪杰無不翹首以待,將軍身為彭城劉氏,乃北府武宗,豈能眼睜睜的看著桓玄屠戮北府諸將?”
“看來何兄有備而來。”劉裕目光閃閃。
“朝野上下,不滿桓玄者大有人在,這天下是司馬家的,而非桓氏的,將軍只負責舉旗,我聯絡其他人。”
何無忌對晉室忠心耿耿。
無論如何,晉室延續了兩百余載,在諸國之中,國祚是最長的。
必然會有一群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