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拓跋珪的確有些焦頭爛額。
但并不全是因為劉道規,還有牧民。
國內正處于從游牧國家向農耕轉變的關鍵階段,與劉道規一樣,魏國也在施行計口授田之策,在大寧、平城一帶施行大規模屯田之策。
壯丁四十畝,中男二十畝。
幾乎所有鮮卑部落都被授予田地,納入軍管,將近十二萬戶牧民被強行轉為耕農。
魏境之內,設八部帥以監之,勸課農耕,量校收入。
拓跋珪還下令取消鮮卑結辮的習俗,改為束發加帽,又以崔宏為吏部尚書,擬定官制、爵級,撰集朝儀、協理音樂、制定律令。
但這么劇烈的革新,引起了一部分草原牧民的不滿。
不愿移風易俗,重新逃回漠北放牧,反而增強了柔然人的實力。
也虧得拓跋珪是開創之君,如此大的變動,換成其他君主,早就眾叛親離了,魏國卻還相對穩定,國力蒸蒸日上。
各地小叛亂被快速平定。
“劉道規區區數萬人馬竟敢渡河?還攻破了黎陽,你們說說,該怎么辦?難道真要朕御駕親征嗎?”
魏國從土德,服色尚黃,但拓跋珪卻喜穿黑色袞冕。
實際上,平城召集的四萬步騎,只是做做樣子,魏國改化之事,正在關鍵時期,拓跋珪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南下。
魏國的統治核心仍在代郡和漠南一帶。
“劉道規區區四萬人馬,不足為慮,當務之急,乃是改化,南兵乃芥蘚之疾,其根基在淮泗,即便攻陷黎陽,也難以在北地立足。”
崔宏受到拓跋珪的器重,風頭一時無兩。
王建拱手道:“劉道規小兒愿意北上最好,當誘其深入,在河北圍殲之,此人一死,其他人不足為慮,中原唾手可得也!”
魏國沒有水軍,夏秋交兵還真拿劉道規沒辦法。
“如何誘敵深入啊?”拓跋珪斜了一眼王建。
當初聽他的諫言,在參合陂屠殺了五萬燕國降軍,弄得到現在河北還未完全歸心,還有人在造反,燕國也沒徹底剿滅。
拓跋珪一直耿耿于懷。
其實大多數時候,拓跋珪還算寬和,柴壁之戰,姚平率部曲自盡,拓跋珪還下令善泳者救人,撈起不少人。
繼位之后,多次下令撫恤孤寡,安撫百姓。
而他愿意將土地分給普通百姓,已經超過很多北國君主。
“干脆將鄴城送與他,得到鄴城,必以重兵守之,待陛下改化之后,可召集百萬大軍四面圍困,一舉滅之!”
王建沾沾自喜。
殿中文武無不被他這個想法驚呆了。
鄴城雖然不是魏國核心區域,但也是天下重鎮,還曾是羯趙前燕的國都,說不要就不要了?
拓跋珪臉色青一陣紅一陣,“你上前來!”
王建起身,走到堂前。
“呸!”拓跋珪一口濃痰吐到他臉上,“朕起兵以來,從無一敗,讓出鄴城,你讓朕有何顏面對天下人?”
王建呆若木雞。
他本是好意,劉道規能與長孫肥、于栗磾等人斗的旗鼓相當,實力并不弱,若其占領鄴城,必然投入重兵。
待魏國積蓄實力,一鼓可平之。
只是沒考慮到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