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規一心一意駐扎在濟水,下令士卒在營壘周圍屯墾,擺出一副長期對峙的架勢。
而劉道規不退,慕容德也不敢走。
八九萬人馬繼續留在歷城周邊。
屋漏偏逢連夜雨,北面的庾岳和達奚斤也聞著味過來湊熱鬧,四萬大軍屯集在黃河以北的重丘鬲縣一帶,虎視眈眈。
這讓慕容德德不得調集更多的兵力的應對魏國的威脅。
雖然都知道打不起來。
但任何事都要以防萬一,這種局面下,只要露出破綻,敵人就會像餓狼一樣撲上來。
“報,臨淄郡有三千余流民翻越泰山,投奔都督!”孟干之來報。
劉道規心中一喜,“哦?這倒是一件好事,傳令泰山郡守劉廣之,定要好生接待他們,不可讓他們挨餓受凍。”
為諸將請功的奏表還未批復,不過劉道規現在身為都督四州諸軍事,可以任命太守了。
批不批也就那回事,桓玄現在焦頭爛額,也不管到淮泗了。
辛恭靖更是領了潁川太守,被劉道規派去許昌,他在洛陽抵抗拓跋珪十幾萬大軍,聲名鵲起,極得豫州百姓支持。
劉道規還上表為他爭取北豫州刺史。
高珣靈機一動,“如今都督威震四海,何不派細作深入青州,傳播占田分宅的德政,百姓必攜老扶幼前來投奔!”
“妙計!”劉道規當即同意。
青州雖然鮮卑人雜胡眾多,但晉人也不少。
慕容德攜二三十萬鮮卑人入青州,大搞宗族分封那一套,必然侵犯當地土豪和百姓的利益。
而淮泗這邊軍功授田、平民占田,治下百姓都能分到土地。
即便是奴戶,也不影響他們的晉升路徑。
任何時代不怕窮,就怕上升途徑斷絕。
劉道規當即將斥候營全部派出去,又讓曹霽的商賈向青州各郡縣傳遞消息,宣揚淮泗這邊的德政。
春秋戰國時,齊國在泰山山脈上修建有長城,但近千年的風吹雨打,城池早已塌陷,到處都是漏洞。
大軍雖不能通過,百姓卻能。
大山反而容易隱藏蹤跡,不利于燕軍騎兵的追捕。
短短半個月的功夫,與泰山郡毗鄰的一些縣就有數千百姓來投。
至于青州其他郡縣,消息傳遞的沒那么快。
境內,在劉穆之的主持下,春耕已經開始。
雖然濟北有三萬大軍在對峙,但北面和西面來自魏國的威脅暫時沒了,加上這幾年國中風平浪靜,人口漸多,還捕獲了大批俘虜,轉為奴戶和賤戶,人手倒是夠了。
劉穆之還打造了大批鐵制農具,從江左購買了大批耕牛,無償租給百姓,大大提升了效率。
泗水、潁水流域已然成了糧倉。
劉懷慎和辛恭靖還在豫州大力屯墾。
劉道規治下沒有江左的所謂的“清官”,啟用之人,都是一些寒門庶族,只要讓他們看到上升的希望,無不兢兢業業。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階層分化的同時,士族高門腳不沾地,自幼錦衣玉食,長大了美酒美女五石散,一代比一代衰弱。
死于安樂,生于憂患。
北方胡人越來越強,君主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從劉淵到石勒,再到苻堅、拓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