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起兵的何無忌升輔國將軍,劉毅升龍驤將軍,豫州刺史,鎮歷陽,孟昶授建武將軍、丹陽尹,領吏部尚書仆射。
何無忌升冠軍將軍,瑯琊內史,領江州刺史,昔瑯琊王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的精兵,悉歸其麾下。
檀憑之為寧遠將軍,青州刺史。
劉懷肅為征虜將軍,鎮守廣陵。
其他劉藩、諸葛長民、魏詠之分授振武將軍、揚威將軍、寧朔將軍。
這么一番分封,基本劃定了諸將的勢力范圍。
淮河以北以西,屬于劉道規的勢力范圍,江左歸劉裕,南豫州歸劉毅,江州歸何無忌。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持節之權,意味著掌握冀并青幽豫兗六州官吏的生殺之權。
劉道規算是真正掌握權柄。
至于劉毅的豫州刺史,其實不過廬江、汝陰、淮南三郡之地而已。
其中的汝陰和淮南二郡則是設置在江南蕪湖的僑郡,也就一縣之地。
而何無忌的江州刺史至今還在桓楚手上,并非實職,檀憑之的青州刺史也是虛的,不過他是自己人,怎么封都無所謂。
劉毅、孟昶有誅殺桓弘攻占廣陵之功,何無忌、檀憑之有堅守京口之功,封賞也算理所應當。
其實這些封賞中有很多貓膩。
司馬遵將瑯琊王府舊部分給何無忌,明顯是想扶他起來。
何無忌曾是司馬元顯的東海國中尉,廣武將軍,受瑯琊王父子厚恩,也是此次起兵反楚諸將中,除劉裕和劉道規外,戰績最亮眼的一人。
他與劉懷肅、檀憑之,憑借數百兵馬以及京口青壯,先擋住了桓楚猛將皇甫敷兩萬大軍的猛攻,后來又擋住了刁逵和王愉的圍攻。
而其出身東海何氏,擔任過太學博士,文武雙全,實在太符合士族高門的胃口。
不過劉裕也留了很多暗手。
征虜將軍分給了劉懷肅,便是站住了廣陵,王謐的揚州刺史上加了一個“領”字,便能知曉其中深意,背后實控之人還是劉裕。
劉裕的徐州刺史,實際上就是北府都督,掌握北府兵權。
領軍將軍和撫軍將軍并非尋常將領。
領軍將軍由魏武帝于任丞相期間首創,時任領軍由史渙擔任,與護軍共掌禁軍系統。
曹丕稱帝后,將“領軍”更名為“領軍將軍”,明確其統轄五校、中壘、武衛三營的職權。
后司馬師以中護軍掌權,領軍將軍的地位方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撫軍將軍,二品,魏末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相繼任之,執掌朝政。
不過司馬昭任職期間,加了一個“大”字,成了撫軍大將軍。
總之這些任命中,照顧到了每一個人利益,也讓所有人都無話可說。
也有很多非同尋常的政治暗示。
桓玄是劉道規和劉裕趕走的,一路血戰,歷經生死險阻,無論是戰功、聲望、實力,理所當然要站在權力的巔峰。
唯一讓劉道規有些不滿意的是,司馬遵還是被推上了大將軍之位。
但由劉裕推舉和劉毅孟昶推舉,則是兩回事,朝廷兵權掌握在劉裕手上,司馬遵就是一個提線木偶而已。
眼下局面,也需要司馬家的人出來頂上。
否則無法聯合各種勢力一同對付桓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