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場大戰,劉道規感覺妖賊像是在破罐子破摔。
明知打不過,還要來決戰。
不過毛修之點檢了妖賊的糧草后,才知道妖賊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糧草只剩下三四百石,十幾萬人,這點糧食撐不過兩天。
他們一路從廣州殺到建康,又在蔡洲拖延多日,后又被阻擋在丹陽郡,野無所掠,三吳八郡無人響應。
妖賊中很多人是裹挾而來的,如果沒有吃的,會立即一哄而散。
在放手一搏和糧盡潰散之間,徐道覆選擇了前者。
至少放手一搏還有一線微弱生機。
“陣斬一萬三千人,前后俘虜九萬一千余,其他人都失蹤在山澤之中。”毛修之更像是一個文士而非將領。
不過真到了戰場上,他也是一員悍將。
西府出身的將領,大多文武雙全,出身名門。
毛修之出自滎陽毛氏,傅弘之出自北地郡泥陽縣,王鎮惡和朱林也都是將門之后。
從這些人身上,還可以窺見兩漢士人的影子,上馬能治軍,下馬能治民。
“沒有其他繳獲嗎?”
“只有九千多套鐵甲,其他皆無……”
“妖賊不是有戰艦千艘嗎?”劉道規抱著最后一絲希望。
毛修之滿臉尷尬,“將軍忘了他們破釜沉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我們只弄回一些船底和焦炭……”
“徐道覆這是給我送來十萬難民。”劉道規一陣郁悶,這一戰規模最大,卻也是打的最窮的一仗。
什么都沒有,反而傷亡了五千多將士,戰馬和牲畜的損失將近四千,箭矢的消耗更不用說。
不過箭矢還能回收。
“若妖賊之主是徐道覆,只怕天下形勢大不一樣,時也,命也。”封愷一陣感嘆。
天師道肆掠了七八年之久,殘害了不少百姓,但天下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司馬氏和士族門閥勢力遭到沉重打擊。
如果不是天師道起兵,劉裕和劉道規沒這么容易掌握兵權。
想到此處,劉道規心中的怒意恨意淡了許多,“這十萬俘虜全部化為奴戶,送往豫州屯田,傷殘者全力救治,再將青州俘虜的胡女許配給他們,讓他們在中原落地生根。”
魏國放棄了洛陽,專心經營河北,中原的威脅大減,可以施行大屯田了。
古往今來,豫州都是華夏糧倉。
殷仲文帶頭拍了個馬屁,“將軍仁德。”
劉道規反駁道:“這不是仁德,而是為了增加人口,穩定中原。”
這年頭最缺的是人,尤其是青壯,每次大戰,男人沖在前面,女人則是戰利品。
天下各地都是男少女多的局面。
徐道覆一下送來近十萬的青壯,其中九成半是晉人,剩下的也都是南方漢化的蠻人,正好填充中原。
中原人口結構早在五胡亂華時便已經改變。
司馬家的幾個王爺殺來殺去,造成河北與中原晉人人口衰減,五華亂胡,晉人大規模逃亡南方匈奴人、丁零人、鮮卑人、雜胡涌入。
繁衍了八九十年,人口不比晉人少。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
不改變族群結構,禍亂的根源就沒有解決。
劉道規不相信什么“混六合為一家,視夷狄為赤子”,只相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