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長可以瞑目了!”劉道規將劉裕葬在漢武帝的茂陵之南,背靠鐘南山,北望九嵕山。
除了陵寢規模不夠,其他都按帝王之禮下葬。
所有虎衛軍全部披麻戴孝,還下令長安、鄴城、洛陽、許昌、彭城、建康、襄陽、成都等等大城重鎮為其縞素。
爵位和謚號,等返回建康之后再說。
劉裕生前的愿望是成王成帝,劉道規盡量滿足。
沒有他在南面抵御妖賊,控制朝堂,劉道規崛起的難度至少增加一倍。
有極大的可能被朝廷的各種力量牽制住而無力北伐。
劉道規一個人在墓前小酌,回想起早年為生存奔波,饑寒交迫,恍如隔世一般。
封愷道:“大將軍大破北魏,攻滅姚秦,收復關中,此等大功,朝廷至今沒有封賞,絕不可掉以輕心。”
“封不封賞由不得他們了,北伐大勝,大義名分和人心皆在我。”劉道規的心態已經改變。
比起北國萬里江山,江東不過一隅之地而已。
再怎么鬧,再怎么爾虞我詐,也影響不了大局了。
“屬下斗膽,請大將軍早登大位,以安士庶之心,使天下歸于正朔!”封愷激動的半跪于地。
周圍虎賁和將吏滿臉熱切。
這是所有人的夙愿。
劉道規望著北面的茂陵,枯草依依,帝王的威嚴變成了一座丘陵,“此事先不急,比起登基稱帝,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封愷愕然,“屬下愚昧,還請大將軍解惑。”
“遷都。”劉道規將一杯烈酒灑在劉裕神位之前。
建康是個好地方,虎踞龍盤,有大江為天然壁壘,但也受到了大江的局限。
最關鍵的是,從上到下,從朝廷到地方,士族高門的觸角滲透到方方面面,在建康稱帝,便以建康為都,就要與士族高門妥協。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不妥協,也會被他們逐漸滲透。
這是士族高門最厲害之處,桓溫當年也是一代英雄,若不卷入與士族高門的爾虞我詐之中,早就克服神州了……
只有遷都,才能斬斷士族高門的根基。
雖然也會重新再崛起一批,但總比盤根錯節的江左要強。
“不知大將軍欲遷都何處?”封愷似乎早有預料,臉上并沒有多少驚訝。
劉道規緩緩念道:“漢魏末時,人民流移,其死亦半,劉氏五世,子孫系統先基,至甲午之年,還住中國,長安開霸,秦川大樂,六夷賓服。”
“金刀讖?”毛德祖、朱齡石無不愕然。
封愷急道:“關中連年大旱,土地荒蕪,胡人遍地,怎可建都?東都洛陽亦有山河之固,背倚中原而北望并冀,實乃絕佳之地。”
劉道規舉起酒樽,遙祭茂陵,“連年大旱,乃是天災而已,只需興修水利,自可恢復千里沃野,胡人遍地,正需天子守國門,關中為首,關東為腹心,江左荊襄蜀中為四肢也,無關中,便無天下!”
金刀讖并非只是簡單的讖言,而是有深刻的觀察。
“大將軍所言甚是,只有定都關中,方鎮住周圍的胡人,否則我等前腳走,后腳就會大亂,西面還有胡夏、南北涼、西秦,無不虎視眈眈。”
毛德祖第一個贊成。
劉道規點頭,“若關中崛起一個胡人王朝,對華夏將是滅頂之災。苻氏當年只是氐族中的一支,苻洪、苻健、苻雄費盡千辛萬苦也要殺回關中,不到二十年,氐秦崛起,橫掃關東。由此便能看出關中的潛力,關中乃漢家祖宗陵寢之地,我當守之!”
苻堅之前,還有秦和漢,都是以關中一隅而橫掃天下。
定都關中,涼州并州便在掌控之中,五胡亂華,最先是涼并二州開始的。
關東有變,步騎舟師順流而下,克日而定。
以長安為都,好處實在太多了。
“還是大將軍深謀遠慮。”封愷也不再固執己見。
這時朱齡石道:“我等追隨大將軍遷居長安自無不可,然則北府西府宗族故土都在江淮,故土難離,只怕……”
“北府本就是北方各州南下的僑民,既然能遷居江左,為何不能遷居關中?凡遷入關中者,軍功爵升一級,每戶軍田在原有基礎上再加一百畝,官職升遷,優先錄用,民戶入關中者,升為良戶,奴戶入關,升為民戶!”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遷都關中,恰恰最符合士卒的利益,不怕沒仗打。
當年漢高祖劉邦起于沛縣,士卒們跟著他先是去了漢中,最后落戶于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