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人口遷徙實在太正常了,以蜀中為例,秦滅巴蜀二國,向蜀中移民達四萬人以上。
三國蜀漢,劉備入蜀,荊楚移民入蜀達十萬余眾。
晉滅蜀,又從蜀中遷走了幾十萬人口,填入雍并諸州。
只要利益給足,不怕沒人來。
遷徙這種事,有一個強勢君主就行了。
“此事就這么定了,此乃國策,諸位當齊心協力,明年開春之后,分批遷徙人口填充關中。”以劉道規如今的聲望和威信,辦成這種事并不算難。
只要有利于華夏,便可大刀闊斧的去做。
“領命!”眾人不再有異議。
回到長安。
從上到下開始忙碌起來。
姚興在最后關頭投降了,秦國官吏體系還在,還能正常運轉。
劉道規重新啟用一批德才兼備之人,罷免一批庸碌之人。
秦國官吏內斗沒江東那么劇烈,士人們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庸碌之人很難站住腳,更沒有那么多的高門,所以整體素質還行。
尤以王尚為最。
擔任涼州刺史期間,綏撫遺黎,導以信義,河西諸族皆懷其惠化,翕然歸之,各部鮮卑遣使貢款于秦。
后禿發傉檀獻給姚興三千匹馬、三萬頭羊,姚興一時頭腦發熱,認為禿發傉檀是忠臣,便以其代替王尚為涼州刺史,自此涼州不再為姚秦所有。
王尚之下還有宗敞、張穆、邊憲、胡威等一眾士人。
正是這些人才讓姚秦堅持到了現在。
劉道規將王尚、宗敞、張穆、邊憲等人全部吸納進大將軍幕府,升王尚為京兆尹,宗敞、張穆、邊憲各為司馬和長史,負責安撫關中諸胡。
這些人也的確有些本事,一上任,便內外悉寧,逃難的潰軍和流民紛紛返回故土。
將他們組織起來,提前墾荒。
甚至一些鮮卑匈奴人也慕名投奔而來。
論治理能力,還是要靠這些士人。
“臣有治秦三策,請主公定奪。”王尚感激劉道規的知遇之恩,直接以“臣”自稱。
劉道規道:“王尹快快說來。”
“其羌氐遷居關中數百年,歸化已久,心懷中國者不在少數,既要防備,亦可用之,若全部定為奴戶,乃是將其拒之門外,當擇其忠勇者為良戶,勤懇者為民戶,奸狡者為奴為賤。”
漢軍之中也有不少羌人。
這么多年過去了,羌人跟晉人沒多大區別,關中大亂時,羌晉抱團取暖,催生出了姚秦。
“可!”劉道規點頭同意。
“其二便是關中佛門大興,大肆兼并良田,蔭蔽戶口,當抑制佛門,令其上報戶口和田畝,納錢糧于官府。”
不僅姚興是佛門信徒,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王恭、王謐都是佛門信眾,可見佛門勢力之大,早就成了隱形的高門,下面有僮仆為其耕種,上面有達官貴人貢獻金銀財帛“禮佛”。
有錢有人,有勢力,這么發展下去,必定動搖官府的根基。
“我派三千精騎供你調遣,循序而進,不可令關中生亂,但如果出了事,有我在,放手去做。”劉道規自然知曉其中難處。
王尚滿臉感激之色,“主公放心,臣知道如何做。”
他當過涼州刺史,而涼州是佛門最興盛的地方,對佛門壯大之后隱患知之甚深。
這年頭不只是天師道會作亂,僧人同樣會造反。
太元十五年(390年),北平郡人吳柱聚眾千人,擁立僧人法長為天子,攻破了北平郡,進攻廣都,突進白狼城。
“還有一策是什么?”
王尚拱手道:“主公在中原,常有惠民之策,輕徭薄賦,人心遂定,何以入關中之后,寂然無聲?”
“你說的不錯,是我疏忽了,傳令,關中百姓免賦三年。”此前一直忙于軍務和遷都,忘了此事。
爭天下,不能只靠刀劍,還有人心。
姚興在位期間,大興佛門,連年征戰,急于彌補柴壁慘敗的威信,弄得關中民怨沸騰。
既然決定吸納羌人,就應該籠絡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