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王信離開雁門關,不知不覺過去了半個月,雁門關諸事由趙雍掌領,親自坐鎮雁門關關城,與前后雁門關西門,廣武城形成核心防御圈,張燦負責騎兵,湯平負責炮兵。
雖然大同的節度使,以及厲害的游擊將軍同時離開,因為當初在關外的戰績,打殘了單于部,震懾了大板升諸部,所以邊關很平靜。
雖然有些生胡的謠言,還有一些大板升地區的消息,最后偵查都是虛驚一場。
趙雍知道自己責任重大,不光是雁門關守軍擴充之事。
跟著將軍這么久,別的方面不說,糧草問題是第一位,廣積糧刻在了心里。雖然將軍走之前,雁門關留下了大量的糧草,還有廣武城外一帶的草場,趙雍仍然第一時間派人去大同催促糧草。
雁門關需要的糧草,趙雍并沒有亂要,而是遵守以往的規矩。
如河西營有三千人,雁門關各地本地守軍有一千余人,營兵與本地守軍不同,后者屬于鄉兵民兵,百姓服兵役的一種方式。
前明只有軍戶服兵役,但是比起民戶,軍戶沒有別的方面的補償,一樣的要種地,所以軍戶是受到剝削的,大周吸取教訓,不設立軍戶。
本地守軍的軍餉由地方提供,而且少得可憐,糧草由大同提供。
其實不光是大同,整個山西總體上是無法自給自足的,需要南方的糧食,也因為有南方的糧食,所以山西人口越來越多。
也隨著南方的糧道,南方的商人也涌來,通過糧道形成的南北商道,掌握了更多的經濟利潤。無徽不成商,大周各地都有徽商的身影。
總之,不提應該由朝廷發放的軍餉,只提人吃馬嚼的糧餉。
近五千人每個月需要一千三百五十石口糧,雖然是本地供應,也需要動用兩百多輛車次運輸,以及動用民力千余人次,且只是雁門關一地和一個月之用。
如果算上牲口的草料供應,數字還要翻一番。
而雁門關如今的馬匹極多,又沒打算售賣,幸虧有廣武城的地利,可以維持不少,否則支出如此之大,金山銀山也經不起消耗。
自己已經派人去了兩回,而大同至今沒有答復,大同拖得起,自己可拖不起。
趙雍已經預感到大同那邊有人在阻撓,最近非常憂慮,坐臥不寧。于是,趙雍下了決定,親自去大同一趟。
將軍不在,自己又離開,萬一有敵情發生,雁門關怎么辦,雁門關不只是一個關,如果發生敵情,需要有人居中調度,于是指定了手下。
得知趙雍的安排和決定,湯平有些不滿,不過心里忍了下來。趙雍帶著幾名騎手趕到了大同,第二日才見到大同巡撫御史——
馮庸前腳剛離,張文錦就召集了大同永興軍大小將領,當眾責罰了兩人,又提拔了幾人,沒有了主心骨,又剛剛經歷失敗的永興軍毫無底氣。
又有天成軍,以及雁門關的京營二部,所以永興軍不敢鬧幺蛾子。
張文錦并沒有一味的打壓,不光發了一筆欠餉,還見了好些人,承諾了許多事,所以馮庸離開才半個月,他的永興軍就變了主。
解決了永興軍,張文錦目光轉向天成軍和雁門關的京營。
兩部索要的糧餉,在解決永興軍的時候,張文錦還顧不過來,只暗中扣了下來,沒想到雁門關的趙雍來了,正是他盯上的目標。
巡撫都御史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