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穿著號衣的民兵們排成一排,按照鼓點聲音往前邁步。
太復雜的記不住。
一旁的軍官聲音都嘶啞了。
“只一聲鼓,則往前進二十步。”
“緊密的鼓聲,每一聲就是前進一步。”
“點緊鼓是戰前的最后準備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已非常接近敵軍,需要極其謹慎地推進,一步一令,隨時準備沖鋒。”
“只要聽到擂鼓,那就是上頭下令開始交鋒。”
“這時候老子不管你們是誰,都得給老子沖,去給敵人廝殺,誰要是后退,不敢向前,老子可是要殺人的。”
新兵們嚇得要死。
如果不是實在沒得吃,誰愿意來賣命啊。
軍官看在眼里,知道離形成戰斗力還遠得很,心里著急也沒用,只能暗自皺眉。
恨不得把民兵們的腦袋扒開,把命令什么的一股腦的塞進去。
王信從單于地區回來,沒有停歇腳步,開始巡視各處民兵的操練。
不光是從關外帶回來的數千民兵,這些民兵多數已經參軍一年以上,而且有兩三千民兵,在去年的時候跟隨自己參戰過。
最主要還是各地的新兵。
團山口操練的兩千新兵,威遠關操練的三千新兵,加上左云等地多多少少的一千余兵,合計六千多民兵,加上自己手里的兩三千,剛好湊夠九千。
“民兵還是以車營為主。”
“以攻代守,作戰方式配合戰車,以火銃為主,較少與敵人的當面廝殺,從遠處消滅敵人,所以需要更多的佛郎機。”
佛郎機是小炮。
射速快,射程短,威力不如紅夷大炮,但是比紅夷大炮方便運輸,哪怕在草原關外,紅夷大炮也不容易攜帶,車營的速度已經慢了,而紅夷大炮的運輸速度越發感人。
幾千斤上萬斤的重量,運輸速度不是光靠人力就可以解決的了。
需要更高效的運輸方式。
王信不認為現在可以做到,反正自己沒有這樣的實力,除非集大周全國之力,不計成本的前提下,倒是能修建一條簡易鐵道,上面跑四輪貨車。
“三個月。”
王信給出了時間。
操練火銃,三個月足夠形成戰斗力。
廉價,快速,高效。
拼的就是時間和成本。
張燦、湯平、方化、趙雍以及劉通,五個人臉色嚴肅。
隨著將軍的歸來,大同西軍的組建,對于自己日后的位置,每個人心里也都逐漸清晰了起來。
以雁門關為大后方,兜底的存在,將會常駐三千民兵。
由將軍以下第二人,游擊將軍趙雍掌領。
然后是威遠關和團山口,兩座把守大同西部邊關的險隘,與雁門關形成鐵三角,每關分別是五百騎兵和一千民兵,分別有都司湯平和千總方化掌領。
再然后是大同西軍伸出去的拳頭,大漠上的鎮虜城,以及修建中的云川城。
鎮虜城有整整五百鐵甲騎兵和五百棉甲騎兵,以及兩千民兵,配備大量的鳥銃和佛郎機。
由都司張燦帶領。
張燦手里還有八百胡騎,以及可以從牧民中征召的兩千雇傭騎兵,這是商行和牧民早有的約定,牧民也不會拒絕,但是只有在遭受入侵的情況下,他們才有義務加入。
也就是張燦的實力最強大。
然后是云川城。
等云川城修建好之后,整個單于地區劃分給牧民們,同樣的五百鐵甲騎兵和五百棉甲騎兵,以及兩千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