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虜城留兵三千,趙雍坐鎮軍隊大后方。
劉通為中軍。
張燦為右路。
湯平為左路。
品字形。
除了三千營兵,還有九千民兵,胡騎八百,雇傭騎兵兩千,各部臺吉聯軍七千余胡騎,合計兩萬余兵馬,浩浩蕩蕩蕩平單于部。
王信選擇先安內。
那些沒有聽話,或者陰奉陽違的部落,先用來祭旗。
繳獲的牛羊剛好用來充入糧草。
大板升諸部早就收到消息。
從戰敗的那一刻就已經有了準備。
烏恩帶著部落往黑河上游遷移。
但是大板升諸部并不是架構森嚴的組織,而是聯盟的形勢,各部有很大的自主權,許多的部落不愿意往北,往北不光代表要吃苦,還代表了死亡。
反正都是死,不如留下來游牧,熬著周軍回去了,說不定也混了過去。
不少的部落沒有正式名稱,都不在大明的名冊中,隨便編個部落名,很容易混過去。
“你們會后悔的。”
烏恩沒有了威信,用盡了辦法,許多臺吉并不聽他的。
噠榮回來后吐了血,病了一個月不但沒有痊愈,反而越來越嚴重,已經下不來床,所有的擔子都壓向了烏恩。
年輕的烏恩焦頭爛額,又沒辦法不管。
這樣的狠話嚇不住人。
烏恩也不再管,得知周軍已經開始集結,當即帶著還能指揮的動的部落,大概一萬五六千胡人開始遷移。
遷移的過程很痛苦。
為了活命,烏恩沒有別的選擇。
四月。
張燦率領近四千騎兵首先抵達灰河,算是正式進入大板升地區。
得知烏恩北遷,只有萬余人馬,包括老弱婦孺,青壯不到三千,當機立斷親自追擊。
王信沒有阻擾。
下面的將領們獨當一面始終都會發生,自己不可能一直握在手里。
是機遇也是風險。
張燦成功了,那就是大獲全勝。
張燦失敗了,對大軍會造成巨大的負擔。
這就是戰爭。
戰場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變化,不到徹底消滅敵人的時候,誰也不敢妄言勝利。
從營到路。
王信知道自己到了放手的時候。
在歐彥虎本部的牧地安營扎寨,王信親自坐鎮,劉通和湯平二部開始蕩平周邊部落。
歐彥虎帶著主力離開。
同樣是風險和機遇并存。
只可惜。
他遇到了自己。
自己不會給他機會,就是讓他急的吐血,明明有一身的力氣卻發揮不出來,被自己一塊塊的割肉,眼睜睜看著自己變弱。
大同西軍。
關外河套。
等打敗了歐彥虎,自己的家業,等著張文錦他們來分。
就看他們分不分得掉了。
他們成功了。
自己就回京,任由馮胖子笑話。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