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了官員,然后才是清丈田畝,一條鞭法。
主要打壓的是大戶。
反觀崇禎。
整個崇禎一朝,數次改革收稅的目標一直都是對著底層百姓,想著樣的苦一苦百姓,讓百姓們在堅持一下。
哪怕崇禎再努力,如何操碎了心。
到了最后。
方向不對,做得越多,只會錯的越深。
結果大明不但亡國,還是被幾十萬人口的落后文明給奴役了。
王信認為改革不難。
難得是人心中的成見。
人心中的成見猶如一座大山。
如很多人下意識的躲避看上去難的問題。
感覺那個群體聲音大,能量也大,很難對付,也容易傷害自身,所以往往選擇聲音群體小,看上去更容易對付的底層。
這就是固有觀念的錯誤性。
其實真到了要改革的地步,下了決心去捅一捅這個群體。
最后往往發現不堪一擊。
比如一夜之間變方向。
除非是九漏魚。
否則政治課上的道理,還有社會歷程的親眼所見,但凡是個普通人心里都有桿秤。
可惜自己心里有把握,但是
不過總算結果順利。
他們也落了心。
其實王信忙的不是這些事,一些個蛀蟲罷了,王信指了指桌面上自己寫完的草稿,“這是我關於大同軍鎮的三軍改革,你看看有沒有遺漏之處。”
一個人人力有限。
王信相信自己肯定會有疏漏的地方,這次沒有下次也會有,所以向來不會獨斷專行。
嚴中正習慣了總鎮做派,上前拿起案臺上的冊子。
王信沒有架子。
嚴中正看得細致,王信在旁邊簡明的說了幾句。
加快溝通的效率。
“整個大同軍鎮,算上各縣里的民兵,實際上有六七萬,更主要是充滿了混亂,三軍各有各的一套做法。”
嚴中正邊看邊點頭。
大同西軍一向排外,因為大同西軍軍士都是實餉,所以必然不能接受外部插手。
胡立勇把天成軍視自己的地盤。
所以兩部都排外。
現在形勢變了,總鎮必然要改變。
“太多不必要的麻煩,為了提高士兵們的待遇,提升軍隊作戰力,加強各部配合,所以三軍要進行一次大整編,不敢打亂原來的編制,更要優勝劣汰,把大量底層士兵中有能力的人選拔出來。”
“總鎮的章程很詳細,屬下沒有意見,只是一點。”
“什么”
“軍費如何解決”
嚴中正擔心道。
王信臉色也不好看。
軍費才是關鍵。
一切的根子,還是源於上樑不正下樑歪朝廷拖欠地方,地方左右挪騰,各種無奈違規之舉,朝廷理虧,只能視而不見,最終各條條例形同虛設。
如元末時期各種官場陋習。
明初依然保有。
朱元璋大殺四方,扭轉了各種陋習,官場才有了初步的清明。
但是到了中后期。
陋習不但恢復,而且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