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旅順口。
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將領馬云、葉旺率軍從登州乘船跨海登陸遼東半島,因海上旅途一帆風順,遂將登陸點改名為旅順口,取“旅途平順”之意。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包括旅順在內的遼東半島便被納入燕國勢力范圍之內。
是時,旅順被稱之為將軍山。至秦漢時又稱為沓渚,魏晉時稱馬石津,隋唐時稱都里口,遼金時稱獅子口。
然,一千多年來,旅順口卻一直是一個不大的堡寨,或者是一座軍事據點,即使有鴻臚井的傳說,有馬云、葉旺的故事,有袁崇煥殺毛文龍的遺憾,并且還是東江鎮水師營駐地,但旅順口仍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其戰略意義遠沒有后世那般重要。
旅順堡筑有南北兩城,是在永樂年間舊城的基礎上加固而成,內為夯土,外包墻磚,設有馬面、敵臺若干,為東江鎮于遼東半島最為緊要的軍城。
南北兩城相距約兩百米,北城周圍一千一百米,擴城壕深四米,闊六米,南城門曰靖海,北門曰威武。
南城周圍一千一百三十米,護城壕深四米,闊八米,南門曰通津,北門曰仁和。
北城主要用于屯兵,南城主要用于儲物。
自五月起,黃龍從皮島出兵平定陳有時、毛承祿等叛軍以來,不到一個月便陸續收復遼海諸島,破旅順口,將叛軍盡數逐至登州,基本穩定了東江局勢。
此后,黃龍遂將旅順口作為總兵駐地,于此號令東江鎮諸部,從而間接擺脫了皮島一眾老東江系勢力的掣肘。
一個多月前,黃龍從旅順口起兵,跨海突襲登州,在新洲人的幾艘炮船掩護下,成功擊毀叛軍水師幾乎所有的戰船,斷了叛軍渡海外逃的退路,是為登州大捷。
戰報送至京師后,立時引得朝堂震動,崇禎帝龍顏大悅,實授黃龍左都督,蔭外衛正千戶,賜銀三百兩。
未久,兵部也發來功賞,銀一千兩,綢緞兩百匹,御酒一百壇。
同時,勒令遼東新餉司將拖欠東江鎮長達七個多月的糧餉盡數解送至旅順,以慰全軍。
一時間,東江鎮成為大明諸軍中最為耀眼的明星,引得無數人為之側目和關注。
而旅順口也成為輿論風眼,朝廷兵部、遼東巡撫、遼東都司、遼東兵備道等各方勢力紛至沓來,瞧瞧這東江鎮在萎靡了數年后怎么又突然間雄起了。
兵部職方清吏司員外郎季彥霖在兩名隨侍壯仆的攙扶下,終是踩在了堅實的土地上,立時長長的呼出一口濁氣。
這趟差事,委實要了我的老命呀!
數日前,奉陛下及兵部尚書之命,季彥霖攜賞功圣旨、考功敕令來旅順親慰東江鎮所部官兵,以示朝廷恩重。
他先是花了兩天時間,乘坐馬車進抵天津,然后征調了三艘沙船,又花費兩天,跨越渤海,最后有驚無險地抵達了旅順口。
宣慰地方,考功封賞,對于他們這些朝廷“大員”來說,向來是油水甚豐的差事。
隨便跑一趟下來,三五百兩銀子便會輕松揣入兜中。
末了,那些送銀子的地方官員或者軍鎮將領還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樣,唯恐招待不周、侍候不勤,全程皆極盡巴結,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酸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