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朝廷撥付了東江鎮所積欠的七個多月軍餉,漂沒僅為四成左右,使得該筆款項總額高達八萬六千多兩。
但這些糧餉發下來的大部分皆為白銀,本色的米、麥、黍、粟、豆等糧食占比不到四成。
在這種情勢下,苦逼的東江鎮不得不想方設法用這筆銀子去購買官兵所需的糧秣、布帛以及其他各類生活物資。
以這個時期遼東的糧價來計,米一石為10-12兩,麥為6-8兩,粟為4-5兩,東江鎮所發的八萬余兩的餉銀僅能購買八千多石米、或一萬二千多石麥、或一萬七千石粟。
這些糧食哪里夠轄下數萬官兵所食用,更遑論多達二十余萬境內遼民。
說來也是凄惶,東江鎮在毛文龍時期,因為有登萊地區的就近糧秣補給,再加上時不時地向朝鮮“攤派”和“協餉”,數十萬軍民雖然日子過得較為艱難,但基本上都能吃上飯,不至于大范圍地凍餓而斃。
然而,隨著毛大帥被殺,東江鎮的糧餉從登萊“直供”轉而由遼東薪餉司轉手一道,漂沒幅度更大,東江數十萬軍民的苦難日子便就此開始了。
再加上東江鎮的軍頭們時不時鬧出兵變、擅殺主將、通奴等諸多腌臜事情,使得朝廷經常斷絕其糧餉供應,讓東江軍民的生活更為艱難,甚至面臨生存都無以為繼的境地。
雖然,東江鎮將走私貿易做得風生水起,但流入該地區最多的物資依然是白銀,以及大量軍械。
至于糧食,輸入的規模并不大,因為貿易利潤太低,商人們不愿浪費寶貴的艙位去運輸不怎么“值錢”的糧食。
而東江鎮的軍頭們為了摟錢,自然也無意大規模地經營糧食貿易。
對他們而言,只要麾下兵士能勉強墊飽肚子,使之不會搞出鬧餉的亂子,便一切萬事大吉,然后開心地將一捆捆皮毛、一支支冬參賣給走私商人,從而換來一錠錠白花花的銀子。
而且,自天啟七年(1627年),后金集兵三萬大舉入侵朝鮮,迫得朝鮮方面斷絕與大明的關系。
盡管此戰過后,朝鮮仍舊偷摸保持與大明之間的藩屬關系,但忌憚于后金的兇殘,還是相應減少了對東江鎮的糧秣援助,使得東江輸入的糧食更為稀少,進一步加劇了轄境內的糧荒,繼而推高糧價。
遼東糧貴,近乎十倍于內陸府縣,而東江的糧價更甚遼東。
說來也是荒唐可笑,東江鎮的糧食供應在近兩年里出現小幅增加、糧價也稍稍回落的情況竟然還是新洲人到來之后才發生的。
新洲人為了收攏遼東難民,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一兩艘滿載糧食的福船或者廣船抵達苦娘島,然后又將部分糧食間接輸入皮島、長山島(今遼寧大小長山島)、廣鹿島等東江鎮所轄之地。
同時,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東江鎮也非常積極主動地將轄下遼民送至新洲人所控制的哭娘島,使得這座曾經荒蕪的小島在不到一年時間里,便聚集了超過五千余嗷嗷待哺的青壯難民。
為了打開局面,也為了拉近與東江鎮之間關系,新洲人將交易的糧食價格定得并不高,甚至比遼西地區還要低兩成,使得哭娘島在極短時間里便成為整個遼東地區最大的糧食交易中心。
正是因為哭娘島擁有大量的糧食儲備,在數月前才引得起兵反叛的毛承祿所覬覦,驅兵數千強攻該島。
十幾天前,尚可喜奉總兵黃龍所命,攜兩萬兩白銀來島上購糧,卻被告知存糧不足,無法為東江鎮提供所需糧食需求。
原本以為對方因水師官兵在旅順與朝廷欽差發生了沖突,而心生惡意故意拒售糧食,但尚可喜在看到島上數座糧庫空空如也的情形后,頓時就熄了心頭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