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2年12月19日,小雪。
在今年四月間,云棲山谷(今溫哥華島科莫克斯山谷)突然闖入了一群外來人。
他們乘坐三艘平底小船,從桂溪河(今蘇洛姆河)入海口逆流而上,進抵了與回龍河(今龐特萊吉河)交匯處,遂登陸上岸,開始筑城建堡,設立定居點。
周邊的印第安人部落聞訊后,懷著好奇,又帶著幾分小心,遠遠地觀察這些人的動靜。
這些外來人擁有非常神奇的工具,在極短的時間里,便將駐地附近的那些高大樹木盡數砍倒,然后修建起一道高高的圍欄,將他們的居所粗粗地圍了一圈。
他們手中還有一種厲害的武器,可以輕易地殺死一頭兇猛的灰熊。
他們還有極高的捕魚本事,每天都能撈上來海量的漁獲。
更讓周邊印第安人驚嘆的是,他們煮食的食物非常鮮美,只是聞一聞,便讓人垂涎欲滴。
隨著雙方之間慢慢地試探和接觸,印第安人發現這些外來人甚是溫和友好,不僅沒有將他們無端地排斥在外,還非常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入堡寨做客。
吃著從未享受的美食,喝著神奇的酒水,大家操著不同語言,一起烤著鹿肉和鮭魚,一起放聲高歌,一起歡快跳舞,彼此之間的隔閡也被打破,互相也慢慢地熟絡起來。
隨后,簡單的交易也隨之多了起來。
一張鹿皮可以換來一小把鹽巴,一張海貍皮可以換來一小袋玉米粉,一張海獺皮可以換來一罐酒水,一張完整的熊皮則可以換來兩匹柔軟的棉布或者幾把小刀。
在不到半年時間,這座被稱之為合江堡(今溫哥華島考特尼市)的城寨便成為方圓數十里內最為熱鬧的“商業中心”,吸引了周邊所有印第安部落紛紛來此交易,以換取各種各樣的稀罕物什。
時至隆冬,萬物寂靜,不論是曾經活躍十足的動物,還是于林中穿行的獵人,全都貓在各自的小窩之中,躲避酷冷的天氣。
然而,就在這般寒風呼嘯的日子里,合江堡碼頭一艘排水量約百噸左右的小船卻在做著最后出航的準備。
一捆捆皮毛已經被分門別類地整齊碼放在底艙,途中所需的物資補給也裝運停當,二十多名水手裹著厚厚的冬衣,戴著裘帽,大聲調笑著與岸邊送行的人揮手作別。
這艘船隸屬于新華第一運輸公司,幾乎每隔兩三個月便會將大量的糧食、酒水、五金工具等物資輸送至包括合江堡在內的數座北方據點,然后再將它們所積存的毛皮拉回始興堡,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最后便會被移民船隊帶回大明,換取新華所急需的人口和物資。
為了獲取更多的皮毛資源,同時也為了擴大自身影響力,新華政府在過去兩年時間,陸續在啟明島北方設立了興安堡(今坎貝爾河市)、合江堡、廣信堡(今帕克斯維爾市)、梁平堡(今萊迪史密斯市)、隆安堡(今悉尼市)等數座據點。
這些據點多則七八十人,少則三四十人,僅為一座簡易的木寨,駐守人員也只擁有火槍和刀劍長矛之類的防身武器,應付一下當地印第安部落的侵襲應是無礙。
考慮到這些地方已經深入北方,而且海岸線曲折幽深,破碎島嶼無數,即使西班牙人大舉來襲,若不細細尋找,當不至于摸到那里,故而上述據點皆未裝備火炮。
這些堡寨的任務除了收集當地皮毛外,還有就是宣示新華的主權,昭告當地所有的印第安部落,他們自此以后全都是新華的治下之民,受新華管轄和保護。
當然,考慮這些印第安部落還都是一群苦哈哈的窮光蛋,而且尚未沐浴多長時間“文明的陽光”,故而,暫時未予對其征稅和征丁。
新華政府除了將自身勢力向啟明島北部擴展外,還在東邊的大陸地區先后設立了鎮江堡(今溫哥華市附近的列治文市)、順德堡(今溫哥華市)和饒州堡(今素里市)三座據點。
這些定居點皆位于金沙河(今弗雷澤河)的入海口,不僅為此后開拓大陸腹地奠定先期基礎,而且還能利用當地肥沃的沖積平原,大力拓展農業種植,為金沙河中下游采金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