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分州堡設立。
是時,移民們與周邊的印第安部落相處還算融洽,更是通過彼此之間簡單的易物貿易、互通有無的形式,建立了較為親密的關系。
然而,隨著近年來新華移民的逐漸增多和一個又一個屯殖村寨的建立,以及雙方貿易交換的頻繁,也在不經意間讓原始落后的原住民部落制度發生了重大改變,甚至有的走向解體。
曾經,移民們用鐵具、布匹、調料以及糧食等文明商品與印第安人交換毛皮、獵狗、肉食,甚至給予糧食雇傭他們開荒、建房、挖礦。
后來,新華政府發行了自己的貨幣,并將其擴散至印第安部落,然后強制他們接受這種法定的交易等價物。
當然,這種看著精美而又小巧的“物什”依舊可以從新華人手中換得他們所想要的任何東西,而且攜帶異常方便,交易過程也省卻了諸多步驟,獲得了許多印第安“開明人士”的認可。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印第安人漸漸地發現這種被稱之為“錢”的物什,所能換來的東西越來越少,迫使他們要獵取更多的皮毛、砍伐更多的樹木,甚至要為新華人干更多的活計。
原先,一張柔順的狐皮可以換來大罐酒水,一張海獺皮也可以換得一袋玉米粉,而現在用同樣的數量的皮毛在換取錢幣的后,再拿去“交換”那些酒水或者糧食時,似乎數量較之前要少得多了。
其實,在經濟學里有種現象叫做“物以稀為貴”,便能合理地解釋這種狀況。
無論什么東西或物品,只要多了,就不值錢了。
或者說,當商品供大于求,供給增加速度大于需求增加速度,則均衡價格下降。
很顯然,三年多時間,分州堡周邊印第安部落所提供的毛皮數量比移民初來時增加了十數倍。
他們從僅僅滿足自身簡單需求,到為了獲取“商業利益”而展開的大規模捕獵行為,雖然為他們自身提高了收益總量,但也不可抑制地降低了單位售價。
新華人是“文明人”,也是“經濟人”,在敏銳地察覺某種商品數量急劇增長后,自然而然地將其價格予以相應的壓一壓,從而提高自己的商業利潤。
但樸實而憨厚的印第安人根本不會理解這種經濟行為,他們只是簡單地認為,那些新華人在“坑”他們!
不過,這買賣交易講究的是你情我愿,若是嫌棄新華人給的價格低了,大不了不賣給他們就是。
可問題是,三年多的“親密接觸”已經讓分州堡周邊十余個部落的印第安人習慣了新華人提供的好玩意,還對其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性。
比如鹽巴,吃食里缺了它,根本就沒什么滋味了。
比如各種香料,篝火烤制的鹿肉或者鮭魚沒有撒上一點,那簡直味同嚼蠟。
比如鐵器,想要砍些樹木,就憑此前使用的石斧,那可是要費老鼻子勁了。
比如酒水,那種熏熏然的感覺,別提多讓人陶醉其中。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往嘴里灌上這么一口烈酒,整個身體從里到外,瞬間就會燥熱起來,仿佛外面的冰雪世界根本就不會再對自己構成任何困擾。
這種神奇的飲料讓大部分印第安人為之迷醉,為之沉溺,而且在多次飲用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很快便成癮,難以擺脫和割舍。
在后世,有科學研究者發現世界上不同人種、地區、國際的差異會延伸到血液的組成!
其中的一個特征就是,人類血液中用于分解代謝酒精的兩種酶含量(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存在顯著差異,而這些酶的含量和人類祖先的飲食習慣有極大的關系,并會遺傳到后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