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造船廠結合歐洲的軟帆與中式硬帆的各自優點,給船舶設計出一種弧形面的半硬帆,這樣的帆在逆風和側風時更好的利用伯努利原理,使船只的速度相對更快。
比如,采用可拆裝的水密艙設計,用類似于農村糧倉倉門那種陰陽槽,在靠近中軸的水密艙將艙板做成可拆卸的裝置。在靠港裝卸貨物時,會拆掉部分水密艙,讓底艙全通,航行時再裝上去。
另外,考慮到飛剪式移民快船在航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劇烈搖晃的情況,造船廠還充分借鑒了大明船匠帶來的黑科技——減搖水艙(減少縱向搖晃)和減搖鰭(減少橫向搖晃)。
為了讓船舶操作更為省力,采用了平衡升降舵。
而為了能安全地跨越浩瀚的太平洋,避免船只因惡劣海況而傾覆,造船廠也借鑒了歐洲抗沉技術,將船殼設計為兩層,一層沿著肋骨的外側鋪,一層沿著肋骨的里側鋪。
當船只的外層船殼破裂時,海水會涌入兩層船殼之間的夾層,而不會直接進入底艙。
還仿照18世紀中晚期歐洲船舶的建造方法,沿著水線的上方位置建了一條通道,從此可進入兩層船殼之間的夾層,進行必要的修理和堵漏。
囿于麻繩原料的短缺,并受后世造船工藝的影響,啟明造船廠在去年新建三艘移民專用船時,擯棄了傳統的大麻纖維制成的錨纜和部分索具,取而代之的則是鐵制錨鏈和鐵制索具(18世紀末,英國才開始使用鐵制錨鏈和索具)。
通過一次成型的模具制作,鐵制錨鏈的成本并不比麻繩錨纜貴多少,而且還不易損壞和折斷。
大麻纖維制成的纜繩極易受干濕季交替變化的影響,用不了多久會腐爛,特別是進入熱帶海域時。
而鐵制錨鏈則不會受其影響,并且卡在巖石中間也不會輕易斷裂。
錨鏈不用時,可以存放在小艙中,而纜繩則需要在最有經驗的水手往纜箱里卷繞,這樣才能沒有纏結地迅速拉出,否則很有可能出現堵塞。
這在外人看來,新華的船只將錨鏈和部分索具更換成鐵制的,無疑太過奢侈。
要知道,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鐵,都屬于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不會輕易這般“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物上面。
新華如此這般豪橫,卻是憑持著自身鋼鐵產量的快速增長。
經過數年的技術沉淀,新華的鋼鐵產量也日趨穩定并逐步增長。
去年,出于戰爭的需要,廣豐鋼鐵廠生鐵產量達到創紀錄的210余噸,鋼28噸,為新華的機械、五金、軍工等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工業原料。
當然,以后世的眼光來看,這個產量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甚至還不如后世某個鋼鐵小廠幾天的產量。
但在這個時期,與諸多可煉制鋼鐵的國家和地區相比,卻是妥妥的鋼鐵生產“大戶”之一。
作為世界上鐵產量最多的國家,大明遵化(今唐山一帶)官辦鐵廠的產量最高也不過70余萬斤(明代一斤為600克),折合420多噸(正德年間整個遵化鐵產量可能在三千噸至四千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