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黃龍頓首以拜,謹以遼東近日兵情,具疏上聞,伏乞圣鑒……”
“……建奴自六月以來,頻繁調兵遣將,其一部主力萬余甲騎屯于遼陽,隱有大舉來犯之意,另遣偏師不斷襲擾我東江邊哨。”
“然,自去歲建奴猖獗,屢犯我境,鎮內軍民疲于奔命,烽火連天,百姓流離,田地荒蕪,實難民屯以養鎮軍。”
“此番,建奴復聚兵萬余,意圖南侵,其勢洶洶,不可小覷。近日得新洲華夏藩國(新華)資助之火炮、火銃及糧米,稍解困厄。然,新華雖有心助我,然其力有限,難以持久。”
“為遼東大局計,臣懇請棄蓋州、復州、海州、耀州堡(今營口市大石橋市)等堡寨,謹守旅順、永寧(今大連市普蘭店區)、熊岳(今今營口市鲅魚圈區熊岳鎮)三處沿海堡寨,依托水師,以拒建奴之兵。”
“于此,臣叩請內閣諸位大人,速撥糧餉器械,以解燃眉之急。另請調派精兵往援東江,以防局勢崩壞。”
“若得朝廷支援,臣必竭盡全力,誓死捍衛我大明疆土,不負圣恩。”
“臣黃龍,謹以實情上陳,伏乞圣明垂鑒。若建奴大舉來犯,臣必率眾死戰,以報國恩。然若糧餉不繼,兵員不足,恐難保全遼東。”
“臣不勝惶恐,謹疏以聞。”
“啪……”
大明少師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吳宗達將手中的奏疏狠狠地摔在書案上,發出清脆的響聲,頓時驚得殿內幾名官員面如土色,屏住呼吸,唯恐殃及池魚。
天殺的,這又是哪位官員呈來的奏疏,竟然惹得老大人如此暴怒,說不得又要倒大霉了!
“今日,可有兵部上疏公文?”吳宗達漠然地看著一名小吏將掉落在地的奏疏一一撿起,然后恭敬地放置于案頭,沉默半響,突然開口詢問道。
“回閣老,今日無有兵部奏疏。”一名內閣書辦躬身應道:“旬日前,建奴兵寇宣府,陛下怒兵部失機,下兵部輪罪,此時尚在部議,暫未有人主持兵部。”
“呃……“吳宗達聞言,頓了一下,又問道:“那可有遼東督、撫之奏疏?”
“回閣老,今日也無薊遼總督和遼東巡撫的奏折。”
“哼哼……”吳宗達冷笑兩聲,“遼東督撫諸員倒是沉得住氣呀!”
廳堂內官員和書辦皆不敢應聲,垂首而立。
“咦?”吳宗達突然想到了什么,在書案上將剛才看的奏疏又翻了出來。
“去歲,陛下詔令新洲華夏使者進京入覲,他們可曾到來?”
“回閣老,新洲華夏使團已于兩月前抵達京師,暫居會同館,等待禮部和陛下召見。”
“嗯?”吳宗達立時從話語中抓到了一個關鍵的字眼,“他們入京兩月有余,仍未獲準覲見?”
“回閣老,確實尚未入覲。”
“為何?”
“小人……不知。”那名官員額頭上已滲出汗水。
“元輔(首輔)知道此事嗎?”
“小人……不知。”那名官員回話的同時,頭垂得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