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年9月19日,紫禁城。
晨曦初露,金色的陽光灑在太和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殿前的漢白玉臺階上,文武百官身著朝服,分列兩側,肅然而立。
殿內,大明天子崇禎端坐于龍椅之上,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神情肅穆而威嚴。
他的目光深邃,還帶著一絲疲憊,卻又透出不容置疑的威嚴。
殿外,鐘鼓齊鳴,禮樂聲起。
隨著禮官的唱喏,一名身著不同于大明服飾的使臣緩緩步入太和殿。
他身著簡潔卻奇特的服飾,步履從容,目光堅定,與周圍古樸的宮廷氛圍形成鮮明對比。
使臣行至殿中,禮官高聲唱喏:“新華使臣,覲見吾皇!……行禮!”
“新華使臣,拜見大明皇帝陛下。愿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孟勝新深吸一口氣,嘴角帶著一絲苦笑,慢慢吞吞地跪倒在地,雙手伏地,額頭觸地,叩首。
隨后,他起身,再跪,再叩。
如此反復三次,共九次叩首。
每一次叩首,都要表現出極為恭敬而莊重的樣子,動作緩慢而謙卑,以示對大明皇帝的尊崇。
這算是奴顏卑膝呢,還是委曲求全?
就為了從大明口袋里掏點東西,我這犧牲可太大了!
禮畢,孟勝新站起身來,雙手捧起金漆木匣,高舉過頭,緩步上前,行至御階之下。
禮官接過木匣,轉呈至崇禎皇帝面前。
皇帝微微頷首,示意身旁的內侍接了過來。
內侍小心翼翼地將國書取出,雙手呈遞給皇帝。
崇禎帝接過國書,略一瀏覽,隨后將其放置于御案之上。
他微微抬手,示意使臣免禮平身。
他的目光在使臣身上停留片刻,眼中閃過一絲疑惑與好奇。
這位使臣的言行舉止,似乎與以往任何藩屬國的使臣都有些不同。
他的服飾、氣質、眼神,甚至言語中透露出一種莫名的自信,絲毫沒有小國使者見到天朝皇帝那般惶恐和畏縮,不由令崇禎感到陌生和好奇。
“卿自何處而來?”崇禎帝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有力。
孟勝新抬起頭,快速地打量了一下崇禎帝的模樣,隨即微微彎下腰,答道:“臣來自新洲華夏共和國。”
“新洲華夏共和國?”崇禎微微一笑,問道:“你們新華可是仿那先秦周(公)、召(公)之例,數人共同執政?”
“陛下……英明!”孟勝新躬身回道。
不過,此共和,非彼共和。
“朕聽聞,你們新華曾數度助力我大明官軍擊建奴,破叛軍,還敬獻諸多威力巨大之火器與東江鎮。于此,朕心甚慰。”
“小國使臣不敢陛下夸贊。”孟勝新鄭重地說道:“我新華與大明同為漢人苗裔,華夏血脈,自當同氣連枝,共御奴寇,以保神州金甌無缺。”
“……”崇禎帝聽罷,微微點了點頭,“你們新洲華夏如此助我大明,朕于此謝過。”
“小國使臣惶恐。”孟勝新立時顯現出一副恭順樣子,俯身回應道:“為大明天朝盡綿薄之力,為皇帝陛下分憂,乃我新華傾心所為,萬萬不敢有勞陛下一聲謝言。”
“嗯,你們新華……很好。”崇禎帝很是滿意地看著這位新華使臣。
識大體,懂分寸,雖為外邦小藩,但卻傾其所力來助我大明。
這可比那些光想著來我大明求取賞賜的藩屬國要強多了。
按照既定儀程,殿內簡單召見奏對后,便是皇帝賜宴,以示宣慰,最后賞賜一些大明器物,就可以結束這場外藩邦國朝覲的過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