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教師會先教導一批年紀較大或者領悟力較強的學生,然后再由這些學生反過來再指導和教授一群年齡更為年幼的孩子。
通過這種方式,無論學校有多大,僅需少量的老師便能完成基礎教育和學業管理,以點帶面,逐次點亮知識的火種。
同樣,只需要少許的書本就可以讓整個學校的學生學會讀書認字,并掌握簡單的和算術能力,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終是逐步建立起了新華的教育體系。
隨著近十年的教育發展,匱乏的師資力量也得到了極大改善,越來越多的專業教師奔赴各個學校,為學生們更為精細的傳授學識。
但在一些偏遠屯殖點,以及部分新辟移民據點,仍在采用這種“傳幫”教育模式,因地制宜地延續支撐教育的框架。
在新華建基之初,穿越眾便將教育視為“立國之本”、“發展之基”,而非大明那種單純的科舉階梯或歐洲宗教工具。
可以說,受實用主義的影響,新華從一開始便建立起了一套迥異于大明和歐洲的近代化教育體系,為國家的長遠發展筑立根基。
為了確保四年義務教育的全面覆蓋,新華政府每年都會從財政收入中拿出相當大的一筆經費,對教育施以補貼,不論是學生課本,還是所用部分筆墨皆由“公學”統一發放,而無需學生支付任何費用,力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毫無負擔地完成基礎教育。
在新華境內的各個鄉鎮村屯,還設立了“學監”(村屯一般由村長兼任),定期巡查適齡孩童的入學情況,確保沒有一個孩子輟學。
而教學內容則完全摒棄了大明的四書五經,而是圍繞新華的實際發展需求來設計。
比如,小學階段的國文課程,則是以白話文讀寫認字以及文書撰寫為主,培養基本的書寫溝通能力,讓學生們能快速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而算術,需要掌握簡單的四則運算能力、圖形的認知和描述能力、時間和空間的理解以及解決普通的數學問題的能力,為日后的科學技術學校打下基礎。
除此之外,還有自然格物,史地常識等基礎學識,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世界觀,拓寬視野。
在這個時期,新華的教育體系無疑是非常“超前”,也是極為“離經叛道”的,但這種實用主義、全面普惠以及男女平等教育權的諸多理念,實則為近代國民教育的雛形。
若這一模式能持續發展下去,可使新華比原有歷史進程更早實現技術工人階層的規模化培養,進而提早邁入工業革命的門檻,開啟一個全新的輝煌時代。
科技,就是生產力。
教育,則是科技之本。
沒有人比穿越眾更明白這一點。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