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類文明的發展就和宇宙規律是一樣的,必須不斷地膨脹,必須有一股這樣的驅動力。如果,有一天膨脹不動了,就會向內壓縮,當壓縮的空間逐漸變小,它就會重新爆炸,再次向外延伸。”
“大明如此,此前的歷代王朝亦如此!”
1月7日,建國者大會已步入第三天,各項議程漸近尾聲,與會代表們的目光聚焦于下一個關鍵議題--拓殖方向。
新洲目前人口規模也有小四萬人,在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區也算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地方勢力了。
若是,加上北瀛島(今北海道)拓殖隊所控制的兩萬一千四百人,那么整個新洲手頭所掌握的人口將超過六萬五千人。
這對于當初所制定的十年人口發展目標達到三萬人,足足超出了兩倍之多。
要知道,這個時候,北美東海岸的英屬殖民地才剛剛建立了不過四塊(弗吉尼亞、馬薩諸塞、新罕布什爾和馬里蘭),人口也只有兩萬余,實力并不比新洲強多少。
在北美東、西海岸的人口競爭過程中,新洲雖然來的稍稍晚了點,但現在已隱然占據了一絲上風。
可以預見,在新洲政府不遺余力地支持下,以及隨著太平洋運力的不斷增長,新洲移民的速度和規模必將逐年擴大,洶涌而來的華夏移民終將會填滿整個西海岸,繼而向中部,乃至東部延伸擴張過去。
有了稍顯富裕的人口,除了優先滿足工礦業發展需求外,那自然是要適度對外拓殖,搶占更多的地盤。
新洲政府目前對外開拓的原則為,南急北緩。
北方因為沒有任何強大的外來勢力和地方部落,主要以經濟滲透為主,政治羈縻為輔的柔性策略。
在關鍵海岸、島嶼,以及河流交匯的咽喉要地,設置貿易棧的方式進行拓殖,以此來施加新洲的影響力,間接拓展新洲的勢力版圖。
而南邊,因為有西班牙人的存在,便采取了急進的方式,以武裝屯殖、搶占實地為主要手段,沿著蜿蜒的海岸、富饒的河谷、開闊的平壩,設立一系列固定據點,將勢力快速地向南延伸,并在關鍵要沖修筑堅固的堡壘。
繼三年前,戰爭尚未爆發時,在青嵐半島(今華盛頓州奧林匹亞半島)建立了一處預警性質的據點--北角堡(今厄尼貝小鎮)后,新洲政府又于去年設立了新洲灣開拓隊,并在該地區一口氣建立了固安堡(今湯森港)、海晏堡(今埃弗里特市)、華安堡(今埃德蒙茲市)、宣漢堡(今西雅圖市)、撫安堡(今塔科馬市)等幾處據點,遷移民七百余。
另外,新洲政府還在太平洋沿岸設立了兩處補給點,鎮隆堡(今韋斯特波特鎮)和昭業堡(今哥倫比亞入海口南岸的阿斯托利亞市)。
值得一提的是,昭業堡還位于哥倫比亞河南岸,已經越過了當初與西班牙人停戰和談時所規定的雙方勢力“邊界線”。
但新洲政府根本不在乎西班牙人的“意見”。
因為,到目前為止,西班牙人連加利福尼亞地區也未納入實際統治范圍之內,更遑論極為遙遠的俄勒岡地區。
數年前,西班牙人在圣迭戈灣耗費心血建立的圣迭戈要塞和德阿爾卡拉傳教站隨著戰爭的結束,也失去了應有的支持和補充,使得當地的拓殖行動頓時陷入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