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會極大制約我們的發展速度呀!”
擴張,擴張,不能總想著要占領更多的地盤,而是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
我們新洲本土目前是有四萬余人口,在空曠的西海岸地區算的上人煙稠密了,但要跟后世一個稍微大點的鄉鎮來比,恐怕就不夠看了。
更不消說,這四萬多國民之中,還包括一萬二千余當地原住民。
盡管,新洲政府經過了近十年的“改土歸流”,將數以百計的原住民部落置于直接統治之下,以期將之轉化為可用的人力。
但是巨大的文明差異,以及迥異的宗教傳統和生活習俗,還是讓新洲的同化政策面臨極大的挑戰。
而且,想要將一群沿襲了數千年游獵采集方式為生的原住民部落轉化為溫順的農耕民族,那難度不啻為將北草原的狼群馴化為“吃素”的綿羊。
即使,那些經過幾年學校教育出來原住民孩童,仍舊難改“自由散漫”的性格,很是不愿投身辛苦的田地勞動或者繁重的工廠生產。
其實,按照社會行為學來看,不論是農耕種植,還是流水線生產,都是極為反人類的活動。
這種反人類的經濟活動,需要經過數百上千年的刻印,方能植入人類的大腦記憶深處,繼而克服焦慮、不耐、勞累、疲倦以及枯燥等各種不良情緒。
人類雖然有追求更為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而且數萬年的社會發展歷史也證明了,農耕生活是優于漁獵采集為主的原始生活,工業文明更是遠超曾經過往的所有文明階段。
但是,一個延循了數百上千年傳統生活的部落原住民,想要從過去那種“無拘無束”的幸福生活過渡到稍顯苦逼的農耕生活,乃至殘酷而機械的工業大生產模式,很顯然超出了他們的接受能力。
哪怕,你用皮鞭、棍棒,甚至死亡威脅,依舊難以讓他們適應這種“新生活”。
穿越眾曾以為,可以借助持續的教化和美好事物的誘惑,能在最短時間里將大量的原住民予以同化,或者退而求其次,將其馴化,讓他們成為新洲政府可堪利用的人力資源。
期望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是殘酷的。
悠久而又博大的東方文明在數千年的歷史上表現出較強的文化包容性,也傾向于通過文化融合而非強制同化來整合不同族群。
昔日的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以及歷史長河中出現的無數異族,在經過漫長歲月的融合過程中,最終都匯聚于東方民族之內。
更不要說,東方文明的宗教通常也較為包容,對新洲大陸原住民的精神信仰也多抱以開放和接納的態度。
然并卵!
納入新洲治下的一萬二千余原住民,在七八年的持續影響下,依舊未能完全融合于數萬大明移民之中,不論是生活方面,還是勞作方面,總是顯得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