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最忠實的客戶都開始詢問“有沒有那種新華呢“。
甚至還有人親眼看見,昨天圣多明各教堂的神父居然穿著新華呢絨做的法衣主持彌撒——那鮮艷的猩紅色在陽光下像血一樣刺眼。
“難道新華人真的都是巫師嗎?”
那些精明而又貪婪的商人們寧愿苦苦等待數月,也要從沿海港口購入走私而來的新華呢絨,再也不愿多看一眼本地作坊生產的高價粗呢。
許多像迭戈一樣的工場主都已經陷入深深的憂慮之中,他們整日愁眉不展,甚至在考慮是不是以接近成本的價格出售自己的產品,只為了能勉強維持工場的運轉。
盡管,西班牙政府為了保護本土產業,長期對美洲殖民地的工業予以各種限制和約束,但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呢絨、鑄陶、皮革、金屬加工、木雕、編織、木材加工等諸多手工業仍舊頑強的冒出頭來,并不斷地發展壯大。
尤其是隨著畜牧業的蓬勃興起,以羊毛為原料的呢絨產業更是日益繁榮,僅墨西哥城就有數十家雇工人數在二十人以上的中型呢絨工坊,供殖民地中上層階級所需。
除此之外,普埃布拉以優質羊毛制品聞名,其產品銷往秘魯和加勒比地區。
瓦哈卡以生產粗紡呢絨著稱,主要供應本地市場和礦區。
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墨西哥地區已然成為西班牙王國最為重要的紡織中心之一,呢絨產業也在本地經濟中占據極為顯著的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以墨西哥為核心的新西班牙總督區全境年產呢絨約12-15萬匹,雖然產量比起本土超百萬匹(約半數以上為混紡和粗紡)來說,顯得微不足道,但在荒僻的殖民地,卻是一個驚人的成就。
然而,墨西哥呢絨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面臨著“先天不足”的困境。
技術落后如同沉重的枷鎖,牢牢束縛著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且還頻頻受到殖民地官方政策和人為的各種干預,一直處于蹣跚而行的狀態。
墨西哥的呢絨生產主要依賴手搖紡車和腳踏織布機,技術基本停留在中世紀水平,生產效率極為低下。
在染色工藝方面,墨西哥雖然有胭脂蟲紅、靛藍等質量上乘的本地染料,但呢絨工坊的固色技術卻糟糕透頂。
經他們染制的呢絨布料,只要浸水泡過或者水洗之后,顏色便會大片脫落,整個呢絨布料猶如嬰兒尿布一般面目全非,根本無法與歐洲產品相抗衡。
這就導致殖民地中上階層更青睞進口歐洲呢絨,尤其是西班牙和弗蘭德斯的精紡產品。
而那些中下層混血與印第安人,也不怎么待見這種質量較差的粗紡呢絨,他們要么轉向走私歐洲呢絨,要么購買便宜的東方棉布,使得墨西哥呢絨產業發展一直都處于不慍不火的狀態。
倘若就這樣勉強維持下去,當地的呢絨工坊雖然不能進一步做大,但也能將就生存下去。
畢竟,歐洲進口的呢絨布料價格較高,一匹售價在15-20比索之間,而墨西哥本地產呢絨價格則在10-12比索上下,較前者便宜了30%-40%,對于手頭不怎么寬裕的中下階層來說,還是有一定吸引力。
但兩年前,這種微妙的格局卻發生了根本性的顛覆。
不知道從什么渠道,墨西哥市場上突然涌入一批質量上乘、價格低廉的呢絨布料,風傳是來自那個北方新華海盜勢力,每匹僅售價14-16比索,頓時對整個呢絨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