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看看這份來自永明堡(今海參崴)的情報資料?”
9月13日,潮濕的海風裹挾著咸澀氣息,掠過永泰堡(今札幌市)官廳斑駁的木質外墻。檐角銅鈴在風中輕晃,發出細碎聲響,似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不安。
北瀛島拓殖隊兩位核心負責人——齊永澤與衛仲龍,難得相聚于此,共同謀劃下一年度的發展大計。
在完成本年度移民工作后,拓殖區暫時卸下了最為沉重的擔子。
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相反,基礎建設的重任接踵而至,它關乎著地方實力的夯實,也決定著移民中轉基地戰略地位的穩固。
這一年,對新華而言意義非凡,移民規模創下歷史新高。
截止8月24日,隨著最后一艘移民快船駛離北瀛島,拓殖隊進行了初步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共計有九千三百余移民被運回了新洲本土。
其中,葡萄牙人出動了六艘排水量在400-600噸的商船,在拆除了幾乎所有的火炮及無用設施后,足足裝運了兩千二百名大明移民。
盡管,這九千余移民在長途海運過程中,多少都會有一點損失,但最終能安全抵達新洲本土的人數也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新華的總人口規模由此將會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也許,在下一個移民季,年度運輸移民就將超過一萬人!
這對新華而言,足以成為一個里程碑的事件。
而被大量“抽血”的北瀛島拓殖區,人口依舊保持了小幅增長態勢。
雖然,轄下幾個縣份、獨立拓殖點尚未將各自人口數據匯報上來,但通過去年的舊有數據和今年到港移民船只,也能大致估算出整個拓殖區的人口數量應是維持在5.2-5.3萬人左右,在整個北方地區也當屬人口稠密之地。
北瀛島拓殖隊除了在原千島群島、庫頁島等地設立若干移民定居點,還在去年四月間,于原海參崴、納霍德卡兩地成功建立了拓殖點,分別遷移了數十人,并于當地大量收集皮毛資源。
在今年五月,拓殖隊又派出了兩艘百余噸的武裝探索船,進抵黑龍江入海口,然后沿河上朔,一路駛至與烏蘇里江交匯處(今伯力市)。
隨即,在此設立了一座小型木寨,并派駐三十余武裝民兵。
這座木寨雖然簡陋,卻在外東北地區扎下了一顆關鍵的鍥子,算是填補了穿越者內心深處的那份遺憾。
當然,這般迫不及待地將勢力深入至外東北地區,也隱有掏建奴“后庭菊花”的戰略用途。
建奴每當遭到兵力損失時,都會派出大量征討部隊,掃蕩黑龍江、烏蘇里江等流域地區,捕捉野人女真部落,以填補八旗缺額。
而經過數十年持續不斷地人口“征集”,導致整個外東北地區人煙極為稀少,更是在建奴頻繁的軍事征伐下,也喪失了應有的地方組織能力。
在遭到外來某個強大勢力入侵時,必然無法應對。
若是不出意外的話,按照歷史軌跡,再過十余年(1643年,哈巴羅夫摸到黑龍江),窮兇極惡的羅剎人就會從萬里冰封的西伯利亞地區殺過來,繼而肆虐整個外東北地區。
嗯,現在新華人來了,自當不會允許這種糟糕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