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馬兒的質量都不高呀!”
1637年2月28日,在耽羅島(即濟州島)漢拿山附近的一處馬場內,北瀛島拓殖隊負責人齊永澤帶著一隊軍政人員視察該地的戰馬存欄情況。
這處馬場飼養了超過兩千七百匹所謂戰馬,還有一千四百余牛羊,由五十余牧胡負責管理,散布在一片廣闊的山坡上,悠然自得地啃食著青草。
這里靠近漢拿山東麓,氣候相對溫和,冬季受海風影響較小,而且水草豐美,極為適合馬匹越冬。
不過,在馬場轉了一圈后,齊永澤的臉色卻是越來越難看,失望的表情也是無法抑制。
這些馬匹確定都是戰馬?
所有馬兒平均肩高不過100-110厘米,騎上后縱馬飛奔,不到十余分鐘,速度便降了下來,無論馬鞭如何抽打,都無法驅使它再次快速奔馳。
這耐力明顯是嚴重不足!
更糟糕的是,馬匹普遍瘦弱不堪,毛色枯黃,在增加一人騎乘后,馬兒便幾乎跑不起來了,只能慢慢地踱步向前。
就算是對戰馬沒有做過多地深入研究,齊永澤也知道,這些馬絕大部分都不適合用于騎兵奔襲作戰。
它們充其量只能當做行軍用的騎乘馬。
或者,用于馬車運輸和農田耕作。
“回大人……”陪同在一旁的夫世昌小心地回道:“濟州島上的諸多馬場皆為官營,但朝廷馬政長期管理混亂,使得牧馬監和牧馬都的官人們也是極為懈怠,專事營私貪瀆,心思自然也沒放在馬場經營上。”
“島上的其他馬場皆如此嗎?”齊永澤微微嘆了一口氣。
這些馬匹就跟驢子差不多,恐怕很難用于騎兵征戰。
更不要說置于遼東戰場,跟精銳的八旗甲騎對陣。
“呃……”夫世昌猶豫了一下,低聲說道:“大人,島上的所有馬場應該皆如此般情形。不過,若是細細挑揀一番,還是能湊幾百匹堪用的戰馬。畢竟,此前大明也常常向我朝鮮征調戰馬以為軍中所用。”
“哦,大明曾經常向朝鮮征調戰馬?”齊永澤露出好奇的目光。
“確實如此,大人。”夫世昌點頭說道:“早在永樂年間,大明便頻繁向我朝鮮征調戰馬,用于北征蒙古。最多的時候,濟州島曾一次性提供過三千匹優良戰馬,輾轉送往大明天朝。不過,自萬歷年間后,濟州島的馬匹質量和飼養規模便有所下降,很少再往大明輸送戰馬了。”
“不瞞大人,濟州島上諸多馬場面臨此番窘境,大明天朝頻繁征調優良馬種也是有幾分干系的。這馬場沒了好的馬種,后續繁衍生產的馬匹自然是越來越差。以至于到了現在,島上所產馬匹主要用于運輸和地方戍衛軍,而非朝廷精銳騎兵。”
“可惜了!”齊永澤聽罷,臉上顯出幾分惋惜的神色,“若是想要恢復此間馬場,再度培育出大量可堪一用的戰馬,能做到嗎?”
夫世昌一時語塞,目光慌亂地四處張望,額頭上冒出了細密的汗珠。
他思索片刻,伸手指向遠處一名正在喂馬的牧胡,說道:“大人,小人也說不準。不過,我們可以問問這些世代養馬的牧胡,他們或許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