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教官,你說百年之后,這北瀛島,乃至我們要占領的庫頁島、外東北……”衛仲龍頓了頓,輕聲說道:“會自立門戶嗎?”
說話間,他靴尖不經意踢到一塊黝黑的煤矸石,骨碌碌滾下斜坡,驚起幾只隱匿在草叢中的灰鳥,撲棱棱地飛向天空,打破了片刻的靜謐。
孟勝新瞇起眼睛,看著那些灰鳥在鉛灰色的天空中劃出凌亂的軌跡,最終消失在遠處的白樺林里。
此時正值夏日,臨海濕原上蒸騰著氤氳水汽,衛仲龍和孟勝新正站在青嶺(今釧路市東北十余公里釧路町)郊外的高崗上。
遠處蜿蜒的青嶺山(釧路川)在陽光下泛著碎銀般的光澤,成群的丹頂鶴在沼澤間優雅踱步。
放眼望去,遠處是郁郁蔥蔥的密林,樹木層層疊疊,像是大自然精心鋪設的綠色絨毯。草甸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草浪此起彼伏。
大片的濕地泛著粼粼波光,時不時有不知名的水鳥從中飛起,發出清脆的鳴叫。
如此壯麗的景色,彰顯著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可兩人此刻卻無心欣賞,反是心事重重。
“你看那些鶴。“孟勝新突然開口,聲音低沉得像是從地底傳來,“它們每年都要往返于庫頁島與本島之間。但無論飛得多遠,終究要回到出生的沼澤。“
衛仲龍彎腰拾起一塊煤矸石,指腹摩挲著粗糙的表面。這塊不起眼的黑色石頭,正是他們此刻站在此處的理由。
青嶺煤礦的礦洞在不遠處的山腰張著黑洞洞的嘴,運煤的軌道車正發出吱呀呀的呻吟。
“可鶴群總會分家。“衛仲龍掂了掂手中的石塊,“老巢擁擠了,年輕的鶴就會去開辟新的沼澤。“
青嶺有儲量不低的煤炭,北瀛島拓殖隊于此建立了一座大型煤礦,投入了兩百余采煤工人和大量采購自本土的機具設備,日日采掘。
這座煤礦理論上可以日產兩百到三百噸,年產量也可達到近萬噸。
但實際上,因為采掘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冬日大雪嚴寒天氣,青嶺煤礦年產量從未超過八千噸。
而且,拓殖隊也沒有進一步擴大其產量的意思。
因為,整個地區可用到煤炭發展的產業并不多。
也就是制陶、燒磚、煉焦、生產水泥以及居民有限取暖做飯之用,使得煤炭的整體消耗量并不大。
畢竟,整個拓殖區就沒什么像樣的工業,自然用不到太多的煤炭。
是的,在這八年時間里,北瀛島一直承擔著新華移民中轉點的角色,除了建立一些事關百姓民生的手工業外,并未發展任何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工業。
數年前所建立臨海修船所,規模和技術水平也都十分有限,除了能為規模龐大的移民船隊進行例行的維修保養外,最多也只能建造一些兩百噸以下的小型船只。
至于冶鐵、煉銅、玻璃之類的“高端”工業,更是沒有任何基礎。
凡是從大明、朝鮮,乃至日本“淘”來的工匠、藝人,全都緊著送往新洲大陸,從而不斷充實和加強本土的技術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