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吧,這件事件發生的起因在葡萄牙人身上。”新華移民船隊第二分隊負責人李雁山在談及廣州虎門海上沖突時,也是唏噓不已。
時間撥回至兩年前(163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葡萄牙果阿總督達成一項意向性協議,允許英國商船前往澳門貿易。
于是,在去年(1636年)4月,英國柯亭協會的幾個商人興沖沖地派出了由4艘武裝商船和2艘輕型帆船組成的艦隊前往大明,準備與傳說中的這個東方帝國建立直接貿易關系。
卻未料到,當這支英國船隊今年6月抵達澳門附近海域時,卻被當地的葡萄牙人拒之門外,聲稱未收到果阿總督的命令。
英國人跟葡萄牙人就此事來回扯皮一個多月,但卻一直被葡澳當局拒絕,禁止其入港。
英國人退而求其次,在表示不進入澳門后,請求葡萄牙人作為中介,將他們引薦給大明政府。
出于擔心英國人威脅他們在東方的貿易壟斷地位,葡萄牙人毫不猶豫地再次予以拒絕,并“好心”地勸說英國人前往馬六甲或者果阿,同樣可以購入東方商品。
想跟大明直接貿易,門都沒有!
繞開了我這個中間商,我還怎么賺差價?
萬般無奈之下,英國人決定繞過澳門,直接駛入珠江口,試圖跟大明地方政府面對面交涉。
7月2日,他們抵達虎門亞娘鞋炮臺(今威遠島)附近(因葡萄牙人的拒絕態度更為堅定,使得英國人未如原有歷史時空那般在澳門附近海域滯留太多時間),但遭到大明巡檢司船只的攔截和警告,要求其掉頭駛向大嶼山,然后遞交正式市舶請求,獲得允許后方可前往廣州。
開什么玩笑,這么多武裝商船駛入廣州港,視我大明天朝如無物嗎?
但英國人對大明的“提醒”置若罔聞,在亞娘鞋島徘徊良久,遲遲不退。
到了7月4日,英國一艘武裝商船在測量珠江航道時,當即遭明軍炮臺的炮擊警告。
英國船隊隨即展開反擊,炮轟亞娘鞋炮臺。
此前,兩廣總督張鏡心曾向新華購置“新夷大炮”十二門,皆部署于該炮臺,以為扼守珠江航道,屏護廣州。
在英國船隊發起炮擊后,明軍當即施以猛烈反擊,配合三十余門小型火炮,立時封鎖了珠江水道。
盡管明軍炮手疏于訓練,使得火炮射擊精度普遍不高,對英國船只傷害性不大,但密集的彈雨卻讓英國人慌了神,唯恐在狹窄的珠江水道里遭到炮臺重創,遂倉促撤離。
不過,英國人卻并未離開,而是游曳在伶仃洋面上,隱隱堵在了珠江口。
大明廣州總兵陳謙在負責兩廣軍務的廣西巡撫鄭茂華和海道副使鄭覲光的施壓下,派出十余艘大小戰船,出珠江口,驅趕英國艦船。
但囿于船小且火力弱,被英國船隊擊敗,并損失三艘戰船,狼狽逃回廣州。
一時間,廣東地方駐軍竟奈何不了英國船隊,使得整個局勢出現尷尬的僵持狀態,廣州港進出貿易也立時陷入停滯。
廣東海道副使鄭覲光見“紅夷(大明地方官員皆誤以為英國人是荷蘭人)”如此粗鄙無禮,便決定“以漢御澳,以澳御紅”,即,向在澳門的葡萄牙人施壓,使他們向盤桓在珠江口的英國人施壓,迫其自去。
而且,他還與總兵陳謙聯名向“紅夷”發出警告,“如爾等膽敢損壞一草一木,余必下令士卒殲滅爾輩,使爾等片帆不留。”
7月10日,就在廣東地方官府與葡澳當局進行交涉時,四艘新華武裝移民船載著大量皮毛、玻璃和白銀抵達珠江口,不期與六艘英國武裝商船遭遇。
英國人二話不說,徑直上前攔截,準備阻止新華移民船隊駛入珠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