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1月1日,始興城。
寒風凜冽,晨霧未散。
新洲管理培訓學院的操場上,兩百八十余名年輕學員排成八個整齊的方隊,靜默肅立。
他們大多15-18歲,最大的也不過20歲出頭,身上穿著統一的藏青色學員制服,胸口別著銅質校徽,在晨光下泛著微光。
他們中的許多人,曾經是大明的孤兒、乞兒,甚至是被販賣的童仆、建奴刀下的余丁。
八九年前,穿越眾的移民船隊從廣東、山東、遼東沿海收攏了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帶回新洲大陸,讓他們讀書、習字、學習算數和格物(物理和化學),直至今日。
在他們的前面,有陸續畢業的幾批學長,已經走上了國家各個基層崗位,撐起了新洲的基層骨架。
操場正中央,一根高聳的旗桿矗立,繩索在寒風中微微搖晃。
新洲決策委員會主任兼管理培訓學院校長羅振輝穿著深灰色呢絨大衣,緩步走上木制講團。
他的臉上帶著風霜刻下的皺紋,但目光如炬,掃視著臺下的年輕人。
“全體!”值日官高聲呼道。
“唰……”兩百多雙皮靴同時并攏,發出整齊的腳步聲。
“!”
樂隊奏響,銅號聲在寒風中格外嘹亮。
四名邁著雄邁的步操走向旗臺,其中領頭的正是周明德——一個十九歲的少年,身材瘦小,但眼神堅定。
他是年級里最優秀的學員之一,精通算術和急救術,還會說西班牙語和幾種土著方言。
他雙手捧著折疊整齊的,走到前,鄭重地將系上繩索。
“!”
兩百多名學員立時肅穆而立,望著,行注目禮。
繩索被輕輕拉動,緩緩升起,在晨光中熠熠生輝。
寒風拂面,獵獵作響,那看上去像一團燃燒的火焰。
周明德抬頭望著,眼睛微微發熱。
他明白這代表著什么--它代表著新洲,更象征著。
它還代表著他們這些曾被大明拋棄的人,如今有了歸屬,有了使命,有了責任。
它也象征著一個開創和發展的新世界。
“!”隨著升至桿頂端,值日官的聲音再次響起。
“!”
“請訓示!”
臺下的學員們立即挺胸收腹,雙腿并立,再次恢復至立正姿勢,眼睛望向臺上。
“學員們,請稍息。”羅振輝深吸一口氣,開口時,白霧從他嘴邊逸散。
“今天是黃帝紀元四千三百三十五年(1638年)的第一天,你們其中有一部分人將在未來幾個月會畢業離開這里,走上新洲&&的各個崗位。”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許多年前,你們還待在風雨飄渺的大明,或者蜷縮在破廟里,或者露宿于街頭巷尾,甚至被關在人牙子的籠里。”
“今天,你們生活在新洲的大地上,站在這個操場上,即將成為我們新洲的棟梁之才!……”
站在第一排的白景瑞--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左頰上有一道淺淺的疤痕,那是他幼年在大明隨同父母逃荒時留下的——下意識地攥緊了拳頭。
他的腦海里快速閃過那些破碎的記憶:戰亂、饑餓、寒冷、被人像牲口一樣驅趕,還有無數倒斃在路上的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