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們熟練地調試好機器,將馬匹套好,刀片調整至合適高度。
馬夫吆喝一聲,挽馬開始向前邁步。
隨著齒輪的咬合,收割機的刀片“咔嚓咔嚓”地動了起來,鋒利的鐵刃像梳子一樣劃過麥稈,成排的大麥應聲倒下,整齊地鋪在機器后方的木臺上。
“老天爺!”一個新來的移民瞪大眼睛,“這……這比咱們十個壯漢割得還要快!”
“這鐵疙瘩……莫不是魯班再世?”另一個屯戶也是目瞪口呆,手中緊緊地攥著鐮刀,半響才憋出一句話來。
“那……那有了這物什,咱們還要割麥嗎?”
跟在機器后面的兩名工匠面對四下投來驚訝的目光,很是受用,頭也抬得高高的,臉上還露出幾分不屑的表情。
哼,一群土包子!
就這百八十畝地,我們這臺機器兩天就能將其割完,頂得上你們幾十個人的工作量。
這臺馬拉式收割機被命名為“廣豐-10”收割機,歷經多年研制,并反復多次改進,最終于去年六月正式定型生產。
它由馬匹牽引前進,通過車輪的轉動驅動內部機械結構運作。傳動系統車輪轉動時,又通過齒輪傳動裝置將動力傳遞至切割裝置和輸送裝置。
這種機械傳動方式使收割過程中的切割、輸送等動作與機器前進同步進行,實現連續作業。
整個收割機的核心裝置是位于機器前端的切割裝置,主要由切割刀和護刃器組成。
切割刀通過傳動系統驅動,沿護刃器做往復直線運動,形成類似剪刀的剪切動作。
護刃器固定在機架上,用于支撐作物并引導切割刀完成切割。
機器被馬匹拖拽前進時,作物被護刃器梳理并推向切割刀,切割刀快速往復運動將作物莖稈切斷,完成收割。
這種設計相比傳統鐮刀的手工切割,效率大幅提升,且切口整齊,減少作物損失。
“廣豐-10”馬拉式收割機在設計上,并未超出后世麥考密克收割機的水平(1831年投入使用),而且它也僅完成麥秸收割的動作,還無法做到直接脫離入倉的動作。
隨著機器的作業,切斷的麥秸被撥禾輪推向輸送帶,送至后方木臺,然后由人工將作物捆扎成束,最終統一裝車運往麥場,進行最后一步的晾曬、脫粒。
“廣豐-10”馬拉式收割機雖然在技術上顯得非常粗陋,并且對部分復雜地形,如丘陵、雜草多的地塊適應性較差,而且也未完全實現機械化,依賴馬匹為動力,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還需人工輔助。
但在這個時期,它絕對屬于一種劃時代的農機設備。
相比人工鐮刀收割,“廣豐-10”收割機每天可收割30-40畝(視土地條件和馬匹狀態而定),效率足足提升了8-10倍。
傳統收割需要大量的人力,而收割機僅需2-3人操作,大幅降低農業對勞動力的依賴。
這對于人力極為稀缺的新華而言,不啻為生產力的極大解放。
中午歇息時,屯戶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飯食,一邊頻頻看向那臺割麥“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