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州,暫時不轄管任何縣,為大將軍府直隸州,為后面的采礦鑄錢做準備。
漢軍重新制定的這個行政區劃,與清廷的行政區劃略有些差異,比如湘陰縣就被從長沙劃給了岳州,而且長沙、衡州也分別缺了攸縣、酃縣、茶陵州,桂陽州同樣缺了所領的嘉禾、藍山、臨武三縣。
這些缺掉的縣州地盤,純粹是地方上也有義軍出現,漢軍暫時沒空搭理他們,索性就先放著不管,讓他們自由發揮,也能把當地的地主士紳給慢慢清理干凈。
待到漢軍消化了手里的地盤,接著再盡出大軍,把已經清空地主的地盤拿下來,順帶把那些義軍能收編的收編,不能收編的統統驅趕出去,讓他們繼續去新的地方殺地主搶大戶。
幾個州府的主官,也都差不多確定了下來。
澧州知州還是他的堂叔聶霖,對方也確實干的還可以,可能做知府還需要繼續磨礪,但當個知州倒是尚可。
荊州知府則定為陳興懷,這既是在于對方已經在荊州輔政官干過了小半年,把荊州府上下打理輔佐的井井有條不說,還能一直為岳州府輸送錢糧軍需輜重,沒出過什么錯漏問題。
這才能上確實足夠了,至少比他堂叔能力強上許多,再加上這陳興懷馬上就要成為自己大舅子。
荊州府為漢軍的基本盤,也是漢軍在湖北的唯一后路根基,把持著重要的長江水路,不可能隨便就讓外人來擔任,這陳興懷卻是正好合適了。
而且,這也算是給陳興懷的一個補償,岳州府在重新建制分司以后,民政衙歸入岳州的大將軍府轄管,原來的荊州輔政官也就撤銷了。
陳興懷等于變回白身,給他荊州知府官職,算是變相復職,也是跟陳家說明,大將軍府沒有把陳家踢出核心圈子的意思,甚至于還讓陳家做了漢軍龍興之地的知府。
之后稍微立功干些政績出來,大將軍肯定另有提拔重用。
這很正常,因為現在還是清朝,正兒八經的古代,一鴉還沒打,近代也還沒來,該搞家族造反集團,就得搞家族造反集團,家族不夠用,就用姻親來湊人數。
不在高層上任人唯親,怎么確保高層忠誠度
這是在造反,又不是在玩過家家,玩過家家也得跟自己人玩不是
岳州知府為李琛,荊州李家旁系子弟出身,之前主動請求外放宜都修路挖渠。如今政績資歷都已經熬的差不多,被聶宇從荊州調了過來,正式任命為岳州府知府。
長沙知府為謝彥辰,這家伙與李琛的經歷差不多,都是跟隨前往地方修路挖渠,并且在分田清丈期間,干事也非常賣力,從不偏袒,甚至有些認死理,完全不怕得罪任何人。對佃戶、流民都能公正公平對待,還時常親自下鄉前往,核查分田后續落實情況,與衙門的賬冊是否有著出入。
聶宇看在眼里,同樣把人給荊州調過來,長沙府為新占州府,還是湖南的省城,士紳大族讀書人很多,還有岳麓書院這響當當的大名在外。
一般人來做知府,怕很難壓得住,就得需要這種剛正不阿,喜歡認死理的人來做知府。
衡州知府叫趙志杰,這人也屬于漢軍老班底,分田時候政績卓越,不貪不占,能辦事干事,內政上也四平八穩,相比李琛、謝彥辰兩人,都顯得處事更為圓滑,荊州派的降官、本地官都與他關系極好。
常德、桂陽暫時軍管,因為常德馬上要打大仗,湘西十萬清軍忍不了多久。要么在湘西自生自滅,被缺糧給困死,要么就必須得北上,跟常德的漢軍全面開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