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三年正常讀完,能夠通過畢業考試,獲得官府發放的中學畢業證書,就能憑借證書直接前往地方出任鎮長官。
這起步可比小學高多了,小學畢業出任的只是分田官,分田官說是帶了個官字,可這些只是百姓的俗稱,分田官真正的職務應該是分田吏才對。
鎮長就不同了,鎮長名字沒帶官字,可卻是正兒八經有著官服、官印、官身的。
雖然只是最低的九品芝麻官,但再低那也是有品的品官,對比分田官簡直就是質的飛躍了。
分田官干的再好,升遷也得先從更升到從九品,接著才能一步步以此為基,靠政績去水磨工夫的硬熬資歷升遷。
不是漢軍這么快就腐朽了,純粹是漢軍內部太卷了,一個個為了當官全都化身卷王。
漢軍剛起兵的時候,官員不多,甚至完全不夠用,所以官員升遷沒有太多競爭壓力,到處都是政績,也就能升的很快。
可現在不同了,漢軍的官員雖然還是不夠用,但整體基數已經變得很龐大,官吏要正常升遷的話,所要求的政績也都快被諸多同僚卷上天了。
你干的很好,我干的也不錯,他干的也還行,大家都在兢兢業業,四舍五入下來等于所有人還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小學畢業可以做分田官,中學畢業可以做鎮長官,大學畢業也是差不多,可以一步到位授予縣令佐貳官的官身,最高能擔任到地方縣丞。
之所以不直授縣令這樣的實權官職,也是為了實際而做出的調整。鎮長和分田官可以實授,因為二者權力沒有想象中那么大,農民公會和鄉鎮文吏二級控制,鎮長實際要管的事情并不太多,大部分時候就是居中調度,做一個拍板統籌的總領導。
分田官就更不一樣了,上來就是親歷親為,老分田官帶新分田官,下鄉分田,處理百姓問題糾紛,能夠直接體會到百姓辛勞。
縣令跟這兩者完全不同,縣令權力太大了,有著百里侯、父母官的俗稱,能管的人太多了,就算漢軍治下最窮最偏僻的縣,也有幾萬人口了。
縣令稍微一個決策失誤,就可能讓幾萬百姓的衣食住行受到嚴重影響,所以大學授官肯定不能直授縣令,只能授予沒多少實權的佐貳官。
讓他們跟在衙門后頭先觀政學習一兩年,等學的差不多了,就能實授縣令主持一縣事務,也要真正去為自己的做事實干負責了。
如此,小學、中學、大學,正好各占三年,合起來剛好九年教育。
聶宇寫完《文教改革與義務教育》,接著又拿出幾本教材,分別為《數學》、《物理》、《化學》。
想了想,提筆在教育改革的后面加上了數學、物理、化學,數學定為小學、中學、大學必修課程,還會歸入升學、畢業考試里的重點必考。
不會數學算術,如何知道治下有多少百姓
百姓能種多少畝地,收成幾何,人口、糧食的增長是不是正常的,有沒有士紳地主欺上瞞下,隱匿人口和兼并土地
數學為必修課,物理、化學暫時定為選修課程,但額外在后面留白,這留白的部分還需要找內閣諸部商議具體細則。
因為從當前利益的角度,物理、化學對漢軍用處不大,物理還好,好歹涉及到了蒸汽機、煉鋼爐這些,化學幾乎完全看不到任何價值。
所以,要想個辦法讓學子們愿意去學這兩門學科,比如說設立物理、化學相關的官職,不用實權官職,可以跟翰林院類似的虛官,讓學子產生對這方面的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