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科舉改革
禮部給出的科舉改革方案如下:
第一,大漢首次恩科可定于明年年末,這樣既不算太早,也不算太遲。
第二,大漢恩科不承認偽清功名,所有學子考生,必須從頭開始考起,但在此之前憑借功名來報名做分田官的,可以予以承認錄用。
第三,大漢恩科與學府考試綁定,同樣計入數理化分制,以及八股文經學、律法公文,刪掉詩詞歌賦。
第四,恩科考試授官,除前三甲外,最高不得超過九品(鎮長從九品)。
第五,恩科前三甲授官,允許高于九品,但最高不得超過八品(縣丞正八品)。
第六,確定大漢年號。
……
看過禮部給出的科舉改革方案,聶宇發覺自已還是有些太保守了,二這幫讀書人對自己人下手才是真的狠啊!
先是不承認偽清的功名,接著又是科考計入數理化,跟他提出的學府教育改革并行,而且科考出來的進士功名,最高也只能做個鎮長官。
這就相當于讓士子們寒窗苦讀二十年,千軍萬馬好不容易殺出重圍,結果只能去地方做鎮長,相當于幾分之一個縣令官。
也就前三甲稍微有些優待,但也只是稍微有些優待。
對比起來,相當于這些考出來的普通進士,等于讀了小學、中學六年的學府學子,而前三甲的狀元、榜眼、探,相當于上了九年學府的普通學子。
這也并非完全是禮部的那些人太狠,而是顧景這禮部尚書,已經看出了自家漢王決心要改革教育科舉。
畢競,哪朝的開國皇帝,不都得先對科舉動點刀子,只要你能叢穩龍椅,那這天下的士子讀書人,他們會自動適應你的改革模式。
大漢初創,官員行政機構都是年輕人為主,他們已經做官了,前途一片光明,對開科舉的需求本來就不大。
那就索性改的徹底一些,一步到位讓學子們都去學府讀書,正好他們也準備把孩子送去進學讀書,就連未來規劃都做好了,先三年義務小學讀完,通過升學考試升上中學,接著再中學升大學。
九年學府讀完,出來就是縣丞,干的稍微好一點,再加上他們的尚書父親背后運作一番,很快就能升官升上來。
這般操作甚至都不違規,因為所有流程都是走的合法程序,考試也是全靠自己的真材實料去考,官做的越大,越不敢徇私舞弊,能做開國功臣,憑啥為了小小考試,就葬送了大好前途
對這些大漢官員來說,科舉的不確定因素太大,三年一考,一次就錄取兩三百人,太麻煩了。
不如去考學府,正常畢業就能授官,畢業不了也能繼續留級。
第二年接著再考。
這可比科舉簡單多了!
聶宇看完過后,就覺得這樣不太行,這些禮部官員明顯在鉆空子,鉆科舉和學府之間的空子。
想了想,提筆朱批:“恩科進士,授官可為從八品,前三甲可為從七品。”
給恩科進士全體抬高了一級,這不是聶宇在有意偏袒,而是他曉得必須給讀書人一點甜頭,要不然科舉就真沒用了。
科舉可以慢慢淘汰,但不能一下子就廢了,那樣壓根適應不過來,必須給學府教育慢慢取代適應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