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反清復漢旗號,又把朝廷叫做清狗,還屠戮了無數滿洲八旗貴族老爺的漢賊,這都能被朝廷忍下來去招撫。
名為招撫,實際上不就是朝廷一時半會沒什么辦法,這才出此下策,跟漢賊議和了唄!
張誠基實在忍不住了,問道:“梓謙有何高招”
李梓謙躬身回道:“撫帥,分兵吧!”
“分兵”張誠基有些驚詫。
李梓謙說道:“既然橫豎都避不開漢賊和吉安賊寇,那為了后方著想,唯有分兵了。當遣調一可信之人,統帥一部鄉勇團練,兵力不能低于五千,南下回防臨江府城。如此,就算吉安賊寇渡江北上,有這回防的鄉勇團練,出戰可能有些費力,但自保絕對無虞了。屆時,臨江府只需靜待撫帥剿滅漢賊,再南下合兵對付吉安的賊寇,甚至于就算撫帥出師不利,臨江府也可保住撫帥后方,不至于后方被圍,腹背受敵。”
這個計策一說出來,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既然橫豎都避不開,那就索性分兵防守,分出一些軍隊去保衛后方,等主力滅了來犯之敵,再回頭從容收拾后方。
可實際操作起來,這分兵的難度實在太高了,相當于一支軍隊要同時兩線作戰。
這對于漢軍來說,確實不是太難,不就是兩線作戰,漢軍甚至可以三線、四線、多線作戰,只要后勤補給能跟得上。
可對于清軍,還是張誠基臨時募集的團練鄉勇,里面兵齡最長的“老兵”,大概可能也就一個月的時間,比新兵蛋子還新兵蛋子。
這樣的軍隊,光是讓他們聽話操練,就已經使盡了張誠基渾身解數,包括銀子糧食。
現在居然還要分兵打仗
很顯然,這是個餿主意,還是個完全不懂兵事打仗的讀書人,所提出來乍聽有道理,但實則比放了兩天的地道豆汁還餿的餿主意。
然后……
張誠基信了,不信也沒辦法,因為他不僅害怕吉安賊寇攻打臨江,斷了自己后路,同樣也怕臨江府真的丟了。
臨江府是課稅重鎮,真丟了的話,萬歲爺盛怒之下,必定饒不了他。
不過還好,張誠基覺得漢軍或許能打,但應該沒想象中那么恐怖。自己手里也有幾萬大軍,只要小心一些,不與漢軍決戰,先保住南昌府,剩下的徐徐圖之。
兩日后,豐城縣的清軍分兵了。
張誠基北上帶來了四萬大軍,其中瑞州、袁州、臨江各募鄉勇團練一萬人,又有最為“精銳”的贛南綠營一萬人。
這波分兵,張誠基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直接把臨江鄉勇全部調回。又讓王時瀚親自隨軍回去,督理臨江知府繼續募辦鄉勇團練,守住臨江府城。
張誠基則自己親領三萬人的混編大軍,迅速渡江北上,準備強攻生米渡,以黑云壓城之勢,讓漢賊退卻。
……
江西地形特殊,在這里打仗,一旦雙方的軍隊達到足夠規模,那決定戰局勝負的就不再是陸師了,而是水師上的交戰。
最典型的大概就是元末,決定了天下歸屬的大戰役——鄱陽湖水戰。
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嘛!
這里面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江西地形多山,主要城池基本都被山地環繞,又有江河水網四通八達,連接全省各地的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