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連忙遞上已經提前準備好的奏章:“目前湖南、湖北兩省二十三州府考生,鄉試已經全部結束。僅余武昌府恩科補考尚未考完,而來參加恩科補考的考生,數量雖不多,但也不少,其中以吉安府考生最多,九江次之,南康再次之,又有五名宿松縣士子,三日前特地走陸路跋涉趕到。”
對這些結果,聶宇心中已有意料,這時聽聞并不驚詫:“一切還是按預定的來吧!江西和安徽來到的補考考生,可酌情予以寬松。”
“臣遵旨。”顧景連忙拱手,心中不免覺得那五名宿松考生,運氣是真的不錯。
因為現在已經快要過了年關,大漢在安徽的地盤,實際還是只有一個宿松縣,就算馬上出兵拿下安慶府,可能安慶府的士子也來不及趕到。
漢王專門叮囑交代,要他對安徽、江西考生予以酌情寬松。
什么叫酌情寬松
就是考的再爛,也必須起碼錄取一個。
嘖嘖,五個考生的宿松縣,這是必定要出一個舉人了,甚至可能還有機會考上進士。
顧景知道漢王為什么下這道口諭,這可是大漢的首次恩科,政治意義遠大于選材。
所以,各省考生必須中榜平均,不能說全部都是兩湖中榜,而其它江西、安徽考生一個不中。
顧景不忘奏道:“大王,您下旨篩查的楚南鄧顯鶴,禮部已經有了結果,此人是恩科考生,籍貫寶慶府新化縣人士,今年二十二歲。這次來到荊州參與辯會,應該也是趕考順帶。”
聶宇笑道:“看來還真是個人才,不論此人會試是否落榜,都召他先跟在孤的身邊做事吧!”
大漢治下,漢王最大。
雖然這個鄧顯鶴還沒參加會試,但能通過鄉試,說明這人的基本功已經非常扎實,策論也算尚可。
鄉試不同院試,院試只考基礎,鄉試卻要考策論,會試考的更全面,殿試則是皇帝直接出題,問國家當前大政方針。
歷史上,大明推行的衛所軍屯制度,就是大明的首位狀元殿試提出的策論方針。
聶宇現在一言而定,讓鄧顯鶴不論落榜與否,都可以隨侍他身邊做事。看似沒啥實際官職,就算有可能品級也不高,但這可是跟在漢王身邊,幾乎相當于是天子門生了,未來前途無量。
這也是聶宇故意為之,等會試結束以后,他還會進一步放出王夫之的學問,讓這些人自以為“看明白”,原來漢王喜歡王夫之的學問。
鄧顯鶴就因為學了王夫之的學問,這才被漢王召到身邊做事。
如此,大漢的學子文人,就會全都被迫去關注,王夫之到底說了什么東西。
儒家思想從來不是一成不變,最早的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就一直在自動適應歷朝統治者的需求。
現在,無非是這些儒生文人,繼續適應漢王的需求。
反對存天理,滅人欲,簡直大逆不道!
什么你說漢王喜歡……那我也可以反禁欲,禁欲簡直就是胡說八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