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嚴苛軍紀,士卒居然能忍著不譁變
李殿華開始還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可等聽完漢軍士卒的享受待遇,頓時又覺得十分正常。
軍餉、糧食、操練,軍隊戰力構成的三要素,漢軍全部都能滿足,而且還儘可能做到了最優。
士卒操練,天天都有肉湯喝,隔三岔五還能開葷,這好日子連李殿華平日里都不敢想太多。
別以為秀才就能頓頓酒肉了,真正的秀才可是也要時常為生計而奔波。
經過劉文教的勸說,李殿華總算收起碎銀子。
跟漢軍的軍餉比,他這碎銀子確實太小了,不值得對方冒這么大風險,去貪污這這點小錢。
劉文教又說:“你們既是從廬州逃難來的,若是打算長期定居我大漢,還是儘快在城中找個地方理髮。金錢鼠尾辮還是要不得,一直帶著恐怕會惹來麻煩,我再給你們寫個證明書,防止你們進城后因為髮辮而被懷疑。”
李殿華真心拱手:“謝過劉先生!”
李殿華拉上妻兒家小,進入桐城縣以后,才發現此地變化到底有多大。
明明今年剛被大漢拿下,桐城縣就已有一派欣欣向榮之景。沿街到處可見吆喝叫賣的攤販,比之過去的死氣沉沉,攤主臉上明顯帶了些生氣和期望。
李殿華來到一處攤子前,準備買點日用之物,順便跟對方打聽些消息。
“這位老鄉,我是從外府來的,初來桐城縣,還不知桐城縣米價幾何”李殿華沒去問物價,問物價的話他怕被坑,還是米價問起來方便,被坑風險也小很多。
攤主沒有因為李殿華的辮子心生警惕,這安慶府新復不到幾月,百姓辮子剪完都沒多久:“是外府來的相公啊!那您這可是問對人了,如今這桐城縣也算換了官府,別的不說,這米價比之原來的50文一升,現在倒是已經降到了不到25文一升了。”
“米價居然降了這么多”李殿華感到吃驚。
攤主說道:“咱一開始其實也不敢信,但這新來的縣太爺那是真青天啊!為了把米價壓下去,還抓了好些黑心糧商,之前50文一升的米,愣是被這新來的青天太爺,給壓到了25文一升。”
旁邊一臨近的攤主,忍不住接話道:“俺們村里都在商量著,要不要給這新來的青天太爺立個長生牌位了。咱們這些小老百姓忙活一年到頭,都吃不上多少白米。沒這新來的青天太爺,咱們村怕是今年都得吃麥麩米糠了,就這怕是都得餓死幾個人。”
聽到這里,李殿華已經肅然起敬,這可是活民之功啊!
不論是不是反賊,這活民無數都是了不起的大功績。要是原來的清廷官府還在這,不趁著災年跟商賈一起聯手囤貨居奇,都算是當官的清廉了。
李殿華又繼續詢問了一些桐城縣的情況,只覺這桐城縣一處地方,就已有大治之象。
“大亂之后必有大治,大治之后必有大興!古人誠不欺我。”
李殿華喃喃自語,他沒有再問,心中對此行已經做出了決定,他要在大漢這里留下來。
可以在此教書,也可耕讀傳家,反正干什么都可。
李殿華看的已經很明白,如此大治大興的新朝,大漢將來必得天下,而偽清已然是冢中枯骨,徹底腐朽倒塌不過時間問題。
遠在荊州的聶宇尚不知曉,自己似乎什么都沒做,但只是稍微扇動了兩下翅膀,就快把偽清未來的臺柱子給招攬的差不多了。
李殿華何許人也
后世對他可能不是很清楚,就連聶宇對這傢伙也沒什么印象,可他的孫子李鴻章,那可是大名鼎鼎。
雖然這名聲里頭也好壞參半,甚至說人死以后蓋棺定論,而這貨至今都無法蓋棺定論,但不可否認,這位對偽清未來的國勢走向,確實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沒有李鴻章,偽清未來何去何從,還真不好說。
不對,這個時空的偽清應該也沒有未來了。
左宗棠的父親左觀瀾,現在在大漢治下做南昌知府,而李鴻章的爺爺李殿華,也已經來到大漢準備定居。
就連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去年剛剛在湘鄉縣中學入學讀書,準備攻讀數學、物理、化學課程。
又有一位聲名不顯的葉文馥,這位已經因獻城安慶的功勞,還有幫忙治理安撫安慶府城,授予了建德縣令(東至縣)的官職。
他的兒子葉坤厚名聲同樣不是很大,但卻是能跟著曾國藩和李鴻章,一起鎮壓了捻軍起義的狠角色。
這下是真名人齊聚了!
(說實話,這些晚清名人大佬,能籍貫離得這么近,甚至還有師生朋友關係,也證明了滿清確實爛透了,只能依靠南方士紳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