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寓意都是好的,但聶宇就是有些繃不住。
聶宇擺了擺手:“咸豐不太妥當,還有沒有別的”
一起過來的不止顧景一人,還有其他各部的尚書重臣,都察院的左都御史趙秉寬說道:“大王,既然咸豐不好,那永泰呢泰為泰寧,永為長久,合起來就是天下太平。”
吏部尚書呂志宏也說:“還是叫興武吧!我朝開國,自當尚武為主,興武滅清,正合我大漢的驅逐韃虜。”
兵部尚書王若愚說道:“不如叫宣統怎樣宣我大漢正統,偽清不過區區韃虜王朝,何敢妄談正統”
“神武年號如何”
“神武不可,神武年號不樣,歷朝叫神武的,哪朝能長久的,神字太重,不可冠以年號。”
“……”
為了一個年號,大漢的各部尚書、內閣重臣開始激烈爭論,各有各的爭議,就連顧景都臨時重定了一個年號。
眼看這幫家伙為了個年號,吵得不可開交,期間還好幾次蹦出讓聶宇都崩不住的奇葩“年號”,索性張口獨斷道:“好了,都不用吵了,這新朝年號,孤己有定論,仍舊沿用之前興華年號,不必再改。年號若是頻繁更選,對百姓而言不是好事,而且,今漢家中華尚朱完全光復,興華年號正合驅逐清虜、復興中華之意,還是說諸卿能有更好的立意”
這么一說,眾臣哪里還有什么反對意見,而且大王說的確實也在理,年號國號的頻繁更選,對百姓而言并非什么好事情。
這也是自明朝始,年號基本就維持不變的主要原因,要不然真特么一兩年換個年號,百姓還種不種地了
古代的年號,那可是跟著歷法相連,歷法決定了百姓的耕作農時。
所以才會有影視劇中,朱元璋的大明開國,僅憑一本《大統歷》,就能收復無數北地漢民的人心。
因為新歷法意味著百姓今后都可以正常耕作,不用再跟之前亂世,純特么看天吃飯了。
(仔細想了下,無論定什么都總會有人不滿意,那就干脆點,不改了)
……
國號、年號定下,禮部就可以先行回去辦事了。
登極大典的日子漸近,相關的祭文禱告都要禮部去寫,就連龍袍、冕冠也要提前制作。
后者倒是已經提在日程,而且也快完工,肯定不會誤了漢王的登極大典。
就是有一點不太好,皇宮問題直沒解決,到現在漢王都是住在偽清的兩江總督府,登極以后不出意外,還得變成臨時的行宮。
“大王,真的不用加緊皇宮修建嗎”姚宏毅再度請示道。
林文昌這管戶部的,跟著說道:“大王,若是重修皇宮,戶部可以支出部分錢糧。”
雖然戶部一直緊巴巴,但修皇宮是國事,再緊巴巴也得擠出銀子來。
聶宇搖頭:“不必了,孤在這又不是住不得,皇宮不著急去修,先把它規整出來,等國庫盈余了再慢慢重建,孤現在春秋鼎盛,還是能等得起的。”
姚宏毅聞聽此話,心中不由無奈嘆息。
他們這位漢王,怕不是歷朝最寒酸的開國皇帝了,登極稱帝連個正經皇宮都沒有。
要知道,就連那些個歷朝的草頭反賊偽帝,他們稱帝過癮的時候,都會給自己修個皇宮。
包括離得比較近的,三姓家奴吳三桂,這老漢奸臨死前稱帝過了把癮,給自己在衡州也修了個皇宮。
大漢拿下衡州府時,還去看過衡州皇宮的遺址建筑,能看出之前的皇宮就算不大,那也極盡奢華。
劉駿忽然請示道:“大王,內廷之事還未吩咐”
聶宇雖然早就已經稱王,現在也算占了半個東南,就差福建一省沒打,但他的漢王府不論岳州、荊州、南京,可是都沒有用到過太監。
應該說,整個大漢治下,已經好幾年沒有出過太監了,民間負責閹割太監的行當,要么失業改行,要么就去閹割畜牲。
很正常,老百姓但凡能吃飽飯,誰特么愿意斷子絕孫,跑去皇宮里當太監
聶宇明白劉駿在請示什么,當下明確表態道:“孤登極以后,新朝不會再任用太監,太監不利民生繁行,還枉悖人倫天性。內廷可以保留,但改為女官制度,且內廷今后不得干預朝政,此可為祖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