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就把秘書閣下放,保持秘書閣官員的低品級,同時定下時間年限,年限到了必須外放地方做官,確保秘書閣的官員流動性。
而且,還要讓秘書閣能夠與各部院直接對接,達成地方到中央各部院,而中央各部院上呈內閣和秘書閣。
內閣收到各部院的處理意見,會儘量採納,不採納的話,就需要內部投票,給出票擬意見。
秘書閣則覆核內閣的票擬,最終上呈皇帝。
這樣,相權跟皇權的盾可以暫時緩和,秘書閣、內閣、各部院會先斗起來。
解決不了盾,那就先轉移分化盾。
中樞各部院掌握執行權,內閣掌握決斷權,秘書閣掌握最終覆核權。
三方權力架構存在競爭關係,王朝鼎盛的時期,內閣、秘書閣、各部院不可能聯手。
因為三方聯手以后,必定有兩方會失權,再不濟也是給掌權的一方當狗。
秘書閣、中樞各部院、內閣都有實權,能夠互相掣肘競爭,怎么可能愿意當狗失權
而且,這套三權分立的制度下,皇帝也可以輕鬆許多,三方意見沒有太大出入的奏章,皇帝就能隨筆略過。
若是三方意見相左,甚至秘書閣或內閣提出明確反對,那皇帝就可以親自決斷。
如此一來,皇帝的工作量可以起碼下降一半以上。
至於能維持多長時間,幾十年還是上百年,聶宇不清楚,反正他活著的時候,應該問題不大。
秘書閣作為覆核機構,完全置於皇權壓制下,皇帝可以自由決定秘書閣的官員去留
明初的內閣,一開始能被朱棣當成秘書顧問來用,就是內閣的官員也全是低品官員,連個正兒八經的辦公衙門都沒有。
偽清的軍機處實際也參考了這一點,軍機大臣沒有實際任命。只要皇帝的一道旨意,讓你來軍機處,你就是軍機大臣,不讓你來軍機處,那你就該干嘛干嘛去。
硬要打比喻的話,就是相權一分為三,內部競爭,皇帝又拿走了三分之一的相權,作為牽制轉移矛盾。
不過,這套制度下還是有潛在隱患,三方權力部門確實是相互競爭,可等聶宇駕崩以后,后世的君王要是壓不住三方競爭,那就是三方無盡的扯皮。
你說行,我說不行,皇帝甚至要為一件小事,親自下場拍板決斷,無形中增加了大量工作量。
聶宇緩緩拿起那張宣紙,他終究還是開了歷史倒車。
不用太監,那就只能設立一個虛職權重的部門,加入到相權的爭斗,達成權力平衡。
之后該怎么樣,三分相權能不能一直維持下去,那就不是他能考慮的了,他也沒辦法去考慮。
總不能一步到位,搞議會制度吧
歐洲的議會,那就是資產階級爭奪王權的工具,議會出來了,第一個就得打倒皇帝。
(沒當過官,政治水平有限,只能這么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