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量地區的秋糧,在這一次居然就被免除了。
因為通過夏稅的征收,朝廷就發現能夠滿足整年的賦稅要求,甚至還有盈余。
可見光是江南本地,其實只要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那就不存在賦稅不夠的情況。
因為大量的有錢階層,在這二十多年來通過土地兼并,已然占據了不少的土地。
而經過了這二十多年來大量的科舉,考上功名的人,都是從南方一帶上來的。
朱元璋自己為什么要搞出南榜和北榜兩種,就是因為北方經歷了數百年的異族統治之后,文化事業的落后,要比南邊差很多。
又或者說,北方那些個士子們他們在異族統治之下,對于儒家學說,已然有些不屑一顧。
反倒是南邊那些人,自視自己是正統,所以更加專注于在儒家學說這一塊加強。
而自從晉朝開始南邊得到開發之后,南邊的資源就是要比北邊的資源要好得多,經濟發展得更加快速。
經濟往南移已經成為了一個大趨勢。
所以南邊那些士子們讀書的條件更好。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南邊那些,能夠享受到稅務優免權的人就更多。
而這一次,直接是破除了二十多年來對于這些個士紳的優免之后,大量的土地納入到了交稅的范疇之內。
于是乎在這一個多月的稅收征收過程當中。
即便是有很多的賦稅直接用來購買糧食,囤積在各地的大倉當中。
用于實行陳寒提出來的糧食平倉政策。
更有一半的糧食會運轉到西北西南和遼東等地。
但賦稅在不完全統計之下,就已經達到了之前的三倍有余。
之前的賦稅則合成銀兩,不過才區區的三四百萬而已,可是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千多萬兩。
而這還是夏稅的征收情況,如果加上秋糧的話,估計還能夠再長個兩三百萬兩之多。
也就是說通過攤丁入畝第一年征收的賦稅就已經達到一千五百萬兩左右。
縱觀整個大明王朝最高峰之時,所有賦稅折合成銀兩來算的話,也不過才八百萬到一千二百萬兩之間而已。
可是現在就已經達到了一千五百萬兩之多。
當朱元璋看到了統計數據之后,雖然明知道這還不是完全的,但經過了一個多月,這也是基本要完成,就算是再多,也不過才多個一二百萬兩而已。
可即便是一千五百萬兩,對于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兩個人來說,那也是空前的。
當父子兩個人看到了這么一數據之后,頓時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這已經不是用驚訝能夠表達他們兩個人的情緒。
這是震撼。
朱元璋看著內閣和戶部一起統計出來的數據之后,甚至連自己都不敢相信,大明居然如此的富有。
他完全是不知道,原來這些個錢財其實都藏在了那些有錢人的手里邊。
戶部尚書趙勉更是極為激動地對朱元璋說道:“陛下,大明即將迎來盛世啊!”
而與此同時,更有一個數據讓他極為的吃驚。
這一次回籠的寶鈔,居然就達到了整整九千萬貫。
這還僅僅只是第一年用寶鈔征收賦稅回籠的寶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