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就如同陳寒說的那樣,回籠上來的寶鈔,完全可以讓自己不需要去印發寶鈔就夠用。
這段時間除了有兩千萬多的寶鈔,用于采購糧食,存儲在了大倉之內外,現在結余的寶鈔就達到了七千多萬。
而這些寶鈔被大量地回籠了之后,市面上也很快就得到了反應。
那就是寶鈔雖然沒有升值太多,但畢竟是要比之前要值錢那么一點點。
之前一貫寶鈔跌到只值兩百文的樣子,可是自從這九千萬貫的寶鈔回籠之后,甚至又拿出其中兩千萬用于采購糧食之后,百姓們驚奇地發現。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一貫寶鈔居然能夠換兩百五十文錢了。
雖然這個數字不好聽,但是卻奇跡般地漲了五十文錢。
所以朝廷其實不虧。
而地方官府由于沒有了那些差役、徭役幫助朝廷免費地辦公之后。
朱元璋這一次也是十分的大氣,大手一揮,讓戶部經過了仔細的驗算之后,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終于得出了一個大致的數據。
那就是各地方官府每年所要耗費的辦公費用大概在五百萬貫左右。
而地方官府每年能夠收到的商稅,居然達到了七百萬貫左右。
所以朱元璋聽取了陳寒的建議,又結合大明的實際,讓戶部是下達了另一條命令,那就是收上來的商稅,形成五年一調整的定例。
地方商稅,富裕之地朝廷拿五成、地方拿五成;中等地區朝廷三成、地方三成;貧困地區朝廷一成、地方九成。
連基本辦公費用都不能滿足的,就只能由朝廷反哺。
商稅由各地稅務稽查司全面監督征收。
而這段時間錦衣衛全面轉化為了稅務稽查司之后,官員們不僅沒有感覺好像沒有了壓力,反倒是壓力巨大。
由于錦衣衛二十多年的嚴苛訓練,他們早就形成了一整套的完善的組織機構,更有
這還僅僅只是朝廷開放了商業之后的頭一年,也是第一年用寶鈔來征稅,更是第一年使用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情況取得,卻讓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兩個人十分的欣慰。
照這樣發展下去,明年當所有的稅制改革越發完善之后,相信大明王朝的賦稅將會迎來一個大的爆發期。
陳寒根據美國國稅局的制度,定制了部分符合大明國情的商稅監察標準。
大明稅務稽查司組織框架為:
朝廷中樞為:
正三品都指揮使:負責協調和監督所有活動,包括稅收征收、審計等;
從三品都指揮同知:負責管理日常運營,包括人事任免、財務、法律事務等;
正四品審計署都指揮僉事:該部門負責對納稅人的申報進行審計,以確保稅收的準確性和合規性。
正四品執法署都指揮僉事:該部門負責調查和執行抓捕,以維護稅法的嚴肅性和公正性。
正四品技術署都指揮僉事:該部門負責審計和甄別稅務申報情況。
正四品聯絡署都指揮僉事:該部門負責與朝廷和地方官府機構進行溝通和協調。
地方上為上官職與中樞一般無二,‘都指揮’遞減為‘指揮’,級別指揮使為正五品、同知為從五品,下設機構主官遞減為正六品。
稅務稽查司之所以能從錦衣衛迅速轉變,也是因為錦衣衛之前的架構差不多,做的事也差不多。
尤其算科人才,也就是數學人才之多,也是出乎陳寒的預料。
陳寒也是到了明朝才終于知道,原來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單獨去發展數學,但是基礎數學人才一直都有很大的體量。
稅務稽查司尤其需要這樣的人才,于是不管是從民間征調還是從官方機構調任,上千名這樣的專業人才就被開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