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內部現在之所以還能夠支撐。
之所以一片欣欣向榮。
之所以在自己老爹的主持之下恢復生機。
那是因為戰爭失去了太多的人,留下的土地太多。
即便土地的承載能力,已經不高,產出來的糧食已經不多。
可是人口銳減之后,大家還湊合著能活。
可是隨著承平日久,寒冷持續,人口一旦激增,就會發現糧食不夠吃了。
到時候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一切一切的混亂,一切一切的腐敗無能,其實說白了都是因為吃不飽的矛盾。
為了爭奪生存資源發生的矛盾。
中原內部因為農業生產量不高,那么商人就會想方設法地缺斤短兩,來使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
百姓就會為了獲得一點糧食,在種植土地之時,各種爭奪水源。
最主要的是,如果沒有陳寒的稅務改革,就會如同之前陳寒說的那樣。
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越來越少,但是稅收卻不會越來越少。
而隨著土地兼并,土地會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
原本就不夠吃,原本土地的產量就減少,土地還要被那些個有土地優免權的人兼并,他們不交稅。
朝廷的稅源從哪里來?
那就必須壓在那些本身就沒田、沒地、沒勢力、沒權的老百姓身上。
于是老百姓們會因為交不起稅逃離家鄉,成為流民。
這部分流民離開之后,原住民就必須承擔更重的賦稅。
于是他們也逃離家鄉成為流民。
當流民越聚越多之時,大家都吃不上飯的時候,如果有人揭竿而起,那么就是大片大片的農民起義。
這就是規律,這就是趨勢。
這就是不能改變的潮流。
當這樣的想法縈繞在他們腦子里面的時候,他們感到了刺骨的寒冷。
因為他們已經預見了,大明王朝將來的命運。
只要天氣不回暖,那么大明王朝是必逃不過王朝厄運,或許很快就會崩潰。
不崩潰也會過得一塌糊涂,滿地雞毛。
這就是農耕文明最大的弱點。
當糧食長不出來,所有的矛盾都會產生。
什么制度啦,什么文明啦,什么官場的清廉啊,什么皇帝的廢寢忘食啦,通通都是屁話。
因為只要地里能長出糧食來,大家只要能吃得飽,一切的矛盾都會迎刃而解。
反之那就是矛盾重重。
一旦地里的糧食長不出來,首先就是朝廷的稅收出問題。
朝廷稅收出問題,必然引起連鎖反應,必然就是滅國的征兆。
所以治理國家相當簡單,讓地里長出足夠多的糧食,養活足夠多的人,一切都是為這個服務。
而這樣的朝廷是非常虛弱的,非常依靠天時地利,非常依靠老天爺賞飯吃。
所以一場災難就能夠滅掉大片大片的人。
兩場災難下來,可能就會發生起義。
三場災難下來,就有可能朝廷滅亡。
為何后世的那些國家,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就是因為后世進入到工業社會之后,糧食的產量在土豆、玉米、紅薯這些高產物種的推動之下,以及科技的發展。
使肥料越來越能控制糧食的產量,氣候的影響就大面積地削弱。
而且根據竺可楨的曲線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