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藩王最大的困境就在于,一輩子只能在自己的封地之內待著,就好像是坐牢一般。
朱棣是知道他想說什么,不外乎,就是說現在居然能夠啟用藩王來運送糧草,讓藩王來參與到朝廷的事務當中來。
周王說道,“兄長你有沒有發現,父皇與之前有非常大的不同。”
但因皇帝的猜疑,他們根本就沒有機會。
只是這個牢房沒有人來看守,這個牢房大一點而已。
現在好不容易兄弟兩個能團聚,兩個人都很珍惜這段時光。
燕王背著左手,看向北邊方向,右手指著前方:“二弟,你敢確定北邊那些一個蒙古草原部落所有人都匯集在一塊了嗎?你可知道外邊的草原之上有多么的廣闊?一萬個人撒在那草原上,就好像是一把沙子撒在了湖面一樣,不能引起任何波瀾。
難道皇帝這個時候已經開始會任用藩王來做事了?
但身為藩王他們吃喝不愁,有時候也會覺得無聊,也想著去飽覽一下大好河山。
這話說得非常霸氣。
就算是周王聽到兄長的這番話,也感覺熱血沸騰。
燕王其實非常的冷靜,他不好意思說,他沒有辦法去把所有的蒙古草原部落上面的韃子都給清除掉,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殺完一批又一批,這些異族就像是春風吹又生一般的永遠不可能被殺光。
只要伱沒有占領那塊地方,你沒辦法防御他們,那么那些優美的水草就能夠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異族。
而燕王在聽完了陳寒關于氣候影響朝代更迭,朝代國運的課程之后他明白,草原部落一旦出現了氣候變化,他們勢必南下。
在小冰河來臨之前,能夠給予他們最大的一次打擊,已經是大明能做到的極限。
雖然不能夠徹底去除北邊草原之上的游牧部落,但至少能保證有十幾年的空窗期。
這個空窗期就可以讓陳寒他們實現屯墾的國策,雖說不能完全將牧草變成優良的田地,不能種糧食,但是把城池一步步往前推,把路一點一點地串聯起來,方便交通,方便糧草運輸,方便兵員調動,那么廣闊的草原就不再是任由蒙古草原部落馳騁的地方,就有可能成為大明的牧場。
燕王跟周王這么一說之后,周王十分的感慨,“很難想象,這么一個年紀輕輕的年輕人怎么能夠有如此膽大的想法。往北邊推進,那得浪費多少金錢,那得浪費多少人力,只怕到時候建設的將會是一座又一座的空城。就算有人駐守,萬里長的后勤補給,也會消耗光大明國力。如今我大明兵強馬壯自然能夠供應起,但是一旦我大明出現了波動,像前幾朝那樣,那就只能無奈地撤兵。
當年的大唐一直深入西域內部建立了安息都護府,可是又能怎樣呢?大唐鼎盛之時能供應那邊的糧草,能遏制得住西域各國發展,然而大唐一波動,沒有了糧草供應,唐軍就只能活活餓死在西域。這種事情已經在歷史上發生了多次,即便利用城池一步一步地往前推,那不過又是范仲淹式的理想化而已,我們大明的國力難道要一直消耗在這茫茫的草原上,回報在哪里?”
周王一直生活在中原,所以他沒有接觸過草原,他也不知道草原這些游牧部落到底怎么生活,但是他知道一點,大家都要吃飯,一旦朝廷國力無法支撐,如此長距離的運輸,糧食無法補齊,那這一切都是空談。
甚至那建設好的城池可能就會成為異族的避風港,這不是在浪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