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君王享有的一些權利我們不能說全部都享有,但總得給我們一部分吧,要不然我們干活沒有動力。
這就是當初朱元璋跟當官的基本矛盾,在這個基本矛盾之下,一開始當官的還是有那種心態。
那就是你朱元璋再能耐,你不也是一個人嗎?你離不開我們這些當官的,那你總得掂量掂量的吧,絕不可能說來一個魚死網破。
這就真的是天真了,之后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朱元璋還真就敢殺,給那些當官的來一個什么叫做你們天真了,所以才上演了那么多次的大案。
案子過后的確是爽快了天下官員,即便是想要貪污,那也只能偷偷摸摸的,而且可能真的是如陳寒自己所猜測的那樣。
陳寒當時就猜測,朱元璋可能是真的放縱那些貪官污吏的。
因為他的放縱,所以才有了那些貪官一直不肯收手,因為他的放縱,讓天底下那些百姓只知道怨恨貪官。
因為朱元璋這個皇帝別看沒有讀過那么多圣賢書,甚至要比很多歷史上的那些皇帝的成分都要低,但是不得不說,這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手段是極為高明的。
他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天才人物,他用《大誥》這種形式類似于大字報,讓老百姓們可以知道律法,雖然寫的并不是很明了。
而是以插圖的形式把朝廷辦理的比較著名的案例,以圖畫的形式畫在大誥上,然后發給老百姓們看。
可是他也知道,天下老百姓識字率相當低,估計也就只有百分之一二的樣子,那這樣的話就沒有辦法推行了,那怎么辦呢?
簡單,它發明了一個特別讓人拍案叫絕的推廣方式,也是一種所謂的營銷方案吧。
比如你這個人犯了罪的話要抓你,首先當官的很有意思,先不給你定案,不先給你審判,可能也不是先詢問。
而是什么呢?
派人去你家里邊,看一看你家里有沒有這本《大誥》的書。
如果有的話,那就罪減一等,流放的刑罰就變成就地監禁。
判五年就改成判三年,判三年改成一年,如果一年的話,那么就地就放了。
其實按照現代的律法來看的話,像家里邊既然常有這本書,那就應該是懂得一些律法,那還犯罪,就應該是知法犯法啊。
可是為什么卻還要減刑呢?
這種逆著律法的習慣來判案的辦法,在很快的情況之下,就把《大誥》這本書推行了下去。
也就是說,朱元璋用很低的成本,就把一普法知識給普及了下去,這要比讀書先生普及要快得多。
而且這樣一來大部分的人,看那個案子被嚇住不敢犯罪的,少部分才會鉆這個空子。
如此一來,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朱元璋反腐的力度有多強,也都知道了原來皇帝陛下是有多么的愛民如子。
這種口碑出去了之后,老百姓們至少明面上是覺得朱元璋這個當皇帝的是不錯的,之所以出現貪官污吏,全部都是因為那些貪官污吏貪得無厭。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在于,朱元璋是因為是從底層起來的皇帝,他跟老百姓的思維是很同步,很能跟老百姓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