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都說一個人的性格和習慣的養成跟環境有關系,朱元璋對官員們非常苛刻,也跟自己的生活習慣有關。
首先不能排除,因為元末之時貪官污吏橫行,導致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姐妹們都相繼餓死,給他帶來極大的創傷。
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后,也依舊非常痛恨那些貪官污吏,繼而波及到普通的官員身上。
可能在朱元璋的眼里邊,天下的官員就沒有一個好的,每個官員都是想著要去貪污受賄。
所以他才制定那么不合理的俸祿制度就是不想讓那些官員有機會去花天酒地有機會過得太好,他是希望所有官員都能安安心心的去為老百姓做事。
當然,后世的很多歷史學家都覺得這是朱元璋的一廂情愿,他的理想主義在作祟。
但是陳寒卻覺得其實朱元璋知道它的制度有極大的漏洞,官員們一定會貪污受賄,他是利用了制度的漏洞來塑造自己好皇帝的形象,把官員們都給塑造成了反對派,從而被他這個皇帝以及老百姓夾擊形成三明治。
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形成對官員最大的監督力度。
畢竟他讓老百姓們有機會去告官,這是歷朝歷代以來就沒有過的事,老百姓當然覺得朱元璋這個皇帝非常不錯,因為這個皇帝允許老百姓去告官。
于是所有的壓力都給到了官員身上。
苦逼的官員們既要忍受著低俸祿的壓力,又得恐懼貪污受賄之后被抓的壓力,同時呢又對皇子龍孫們的高俸祿嫉妒的眼睛發紅。
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官員哪個人的心態會是正常的?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明朝的黨爭非常劇烈,并且幾乎可以說是持續了整個大明王朝始終。
明初的時候以劉伯溫和李善長為代表的,浙東派跟淮西武將派就斗的跟烏眼雞一樣。
到了建文帝的時候就更別說了,文官跟武將之間的矛盾幾乎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以至于建文帝想要鎮壓自己叔叔燕王朱棣的造反,都無法找到能夠相信的武將替他辦事。
到了永樂朝,那矛盾更是無法調和,因為燕王朱棣本來就是武將出身,他本身就是以造反奪取的天下,所以官員們對他更加不信任,這也是黨爭的一種,甚至加劇到了官員跟皇帝對著干的局面。
以至于燕王朱棣當了皇帝之后都沒有可以信任的官員替他辦事,所以他就只能是把主意打到了那些宦官身上,因為那些宦官是無根之人他們的唯一靠山就是皇權。
于是在這種矛盾之下又重新積聚了,官員跟宦官之間的矛盾一直持續到了明朝滅亡。
也就是說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從明朝創建之初就開始形成。
所以要面臨如此深的創傷,朱標有的時候是真沒有做好太好的打算,即便陳寒到來給他分擔了很多的壓力,他有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去真正的放心。
因為他知道想要真正的撫平這些創傷必須得要做很多的工作,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一直都擔心自己會不會因為沒有辦法分身去做其他事,而耽誤掉自己的大好時光。
如果是之前,他不會想這么多,但自從陳寒來到之后,并且告訴了他,其實在歷史當中你根本就沒有當皇帝,因為你會比你爹還早去世。
但既然陳寒來了之后,并且把他的命運都給改變,救了他一命,他就非常強烈的心思要做一番作為。
因為他真的很想讓后輩兒孫們看到自己當皇帝之后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也很想讓后輩兒孫們看到自己這個本身不存在的皇帝當了皇帝之后能有多少改變?
這種心思可能誰都無法理解,因為誰也沒有辦法像他一樣遇到了陳寒改變了命運,有機會當皇帝。
在沒有遇到陳寒之前,他覺得自己將來是會做一個守成之君,他就只想著要如何撫平掉自己父親的這些創傷。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他知道自己在歷史當中根本就沒有當皇帝,而現在有機會了,他怎能按捺得住這種情緒……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