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不好聽的話,說朱元璋有點理想主義,這種人的觀念真的太迂腐了,總是在研究一個人的時候把人生經歷以及他的個人生活,強加到一個君主的頭上。
當然陳寒自己在現實生活當中也并不是一個學者,他也不是一個有成就的研究者,但是他就以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去推斷,都覺得這個所謂的理想主義實在是過于幼稚天真,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有人覺得理想主義論調也能站住腳。
其實很好計量的一點就是,如果朱元璋真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話。
他完全可以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把官員的俸祿提高,一開始就把俸祿定的高一點,然后等你們出現了貪腐的時候,我才不得以下手,這才符合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想法。
因為又不是沒有這種現象出現,宋朝的官員就是非常高的俸祿,那些官員難道不貪嗎?宋朝出現的貪官污吏不夠多嗎?
有用嗎?沒有用,所以他才不會把俸祿定的那么高。
至于說低俸祿,希望官員能夠潔身自好,難道對于一個從小經歷過那么多人生大起大落的人來講,他會相信這些官員是圣人嗎?
要知道他的父母親是直接被餓死的,罪魁禍首就是元朝朝廷以及那一大幫腐敗的官員。
所以對于那些官員的品德和人性,他是絕對不信任的,這一點一定是正確的。
而之所以定那么低的俸祿,最可能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就是當時明朝剛剛創建的時候,經歷了那么長時間的動亂,以及元朝對中原的剝削導致整個天下百廢待興,沒有那么多錢財來供應那些官員。
當然也有人會說,為什么又能夠給那些藩王們那么多的俸祿呢?
那是廢話,開國之初的時候有幾個藩王?
就算老朱能生,二十多個藩王,即便給了他們那么高的俸祿,二十多個能吃多少?
不能用后期藩王養豬似的那么多,來反推當初的朱元璋給藩王們開那么高的俸祿一定是錯的。
有很多人其實并不知道當初的藩王制度,其實是為了從武將手上把軍權給爭奪過來的一種策略。
這不僅是因為朱元璋對于自己的子孫有特別的優待,而是一種國家級的策略。
可以去看看那二十多個藩王分封的都是些什么地方?
以山海關到嘉峪關這一條線過來,從東到西遼王分封在東北,寧王也在東北,燕王朱棣他是在北平,以及谷王、沈王,他們這些都是在當時非常艱苦的九邊之地。
即便是到了現代可以看一看,除了燕王朱棣,以及分封在山西太原的晉王,陜西長安的親王、河南開封周王,哪一個王爺分封的不是些犄角旮旯?
說白了從地形上看,都是從東到西,沿著長城防線拱衛邊疆;
沿著中原一帶形成第二道防衛,拱衛南京;
以及西南方向形成半包圍拱衛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