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按照這樣來分封的,難道這樣的策略不是最好的分封策略嗎?
往小了說,說朱元璋是相信自家朱姓子弟才能夠拱衛天下江山,難道這有錯嗎?
讓每一個朱家子孫都能夠有自己的責任感。
如果不是因為燕王朱棣靖難之役,他自己以藩王登基,害怕有藩王效仿他,用財權置換了藩王的軍事力量。
那么這一套制度一直這么傳承下去的話,其實是最有效的。
一是從武將手中把軍權奪過來,二是朱家子弟也有事做,同時又拱衛中原,拱衛邊疆。
說白了,真正破壞藩王制度的是燕王朱棣登基之后的連鎖反應,而不是老朱當時分封的這些龍子龍孫有錯誤。
那么這就驗證了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子們發那么高的俸祿,并不是為了讓他們養尊處優,有很大程度是給藩王們的軍事補貼。
就說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沒有這么高的俸祿的話,那么藩王們帶這么多兵怎么去養活?難道僅僅只是靠著地方上繳納的賦稅截留一部分下來養活那么多的兵嗎?
說白了,這不就像是如今的財政轉移政策嗎?
像甘肅那一代的藩王,他要想練這么多兵,當地有幾個稅收能夠支持這么多兵囤積在那里?
可僅僅只是因為這么一個原因,有多少文官對這個藩王制度天天抨擊,拿這個事來比自己拿的俸祿低。
以至于到了后代,也就是現代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是拿著這么一個制度來抨擊老朱,說他的那些個兒孫們是在養豬,卻完全不去考慮一下燕王朱棣的破壞性。
從這些角度上就可以看得出來,朱元璋絕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完全知道官員是什么德行。
所以就論證了陳寒自己所提出來的理論,一方面是因為當初大明王朝剛剛創建天下百廢待興,所以沒有那么多錢糧來給官員,第二個原因就是有意制造矛盾。
因為當初大明王朝在異族手中接管過來,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大明王朝的整個思想。朱元璋除了把程朱理學定為國學,讓老百姓們在思想上面進行一個統一用三綱五常。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禁錮百姓和讀書人的思想之外,他還得把老百姓們的其他矛盾給轉移。
什么矛盾呢?
百姓希望立刻能夠恢復生產,立刻過上安定的日子,立刻進入太平年景的需求。
但是當時的大明王朝剛剛創建,沒有創造這種環境的條件。
因為剛剛創建的大明王朝百廢待興,北邊有逃到漠北的北元殘余勢力在不斷的南下,想要恢復元朝統治。
西南方向還有大量殘余的元朝將領,比如割據在云南的蒙古王爺。
同時張士成很多部將都逃到了海外去與海外的海盜,形成了足以騷擾東南沿海地區的一股,非常具有針對性和破壞性的力量。
所以在那種情況之下,大明王朝沒辦法去創建這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