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能怎么辦?就只能是忍氣吞聲吧。冷了幾十年,最后終于經過旱景之治,把大漢王朝給搞得風生水起,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才有了能力去跟北上匈奴硬對硬的碰。
而隋唐這樣的開國皇帝哪一個搞得很好?
隋文帝楊堅看上去好像是弄得很好了,但是把整個門閥士族的勢力搞得那么大,弄的那些個門閥士族,一個個的好像要跟皇帝平起平坐。
所以才導致隋煬帝有楊廣在繼位之后,就只能是利用不斷的戰爭來消耗掉萌發大族的勢力。
隋文帝楊堅看上去是把天下治理的特別好的確是開創了仁君治國的先例,可是呢,其實真正的給隋煬帝楊廣帶來的并不見得是多么好。
如果隋煬帝楊廣真的覺得自己老爹給自己的天下是一個好的話,他不會在自己治理之下的時候率先先使用科舉制度。
為什么要用科舉制度?
這可不是因為隋煬帝楊廣首先發明,也不是隋文帝楊堅的發明,其實科舉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
尤其是五胡亂華之后,出現了那么多國家輪番治理天下。
他們早就知道了,軍閥或者說門閥大族一旦掌控權力之后,必然會割據一方。
那如何才能夠分解掉門閥大族的勢力呢?
必須得要引入更多的其他途徑的人才上來。
一方面這些人才上來之后會對皇帝感恩戴德,另外一方面這些人才進入到中樞之后沒有那么多士族的圈層,他就不需要提防這些人可能會形成更大的勢力,他們就只能是聽命于皇帝。
說白了,科舉制度就是皇帝跟門閥之間的權力博弈。
這東西并不是隋文帝楊堅的發明也,不是隋煬帝楊廣的發明,而是在之前就已經有了雛形,甚至在北周之時已經開始,地方上試行過。
其實為什么我們一直堅持說我們中華文明五千年并沒有斷絕,那就是因為即便是皇朝更替,但是生活習慣之類的其實一直都是。一條線下來,絕不是一個王朝變換了,然后整個制度整個風俗習慣都更改。
不是這樣的,即便五胡亂花那么亂,即便有那么多各個少數民族進來之后,跟中原王朝的漢人之間還不是一樣混血。
這種混血是好事,近親結婚生出來的大部分基因都有缺陷。
離得越遠的血緣生出來的越聰明,這是有道理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南邊的泰國王室跟小日子的皇室生出來的都是弱智,就是因為近親結婚所致。
在那種混亂的年代混亂的思維當中,大家伙想要穩定,想要獲得更長久的統治,就會不斷的變換政策。
就比如科舉制度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就是在那個時候有了雛形。
之所以沒有實行下去,是因為當時阻力太大,南北朝那個時候軍權掌握在。那些門把手中,他們怎能愿意看到皇帝搞這種制度。